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里,有这么一篇《杨修之死》的故事,说杨修解读曹操的心思,给大家科普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后遭到曹操的嫉恨,将他杀害。也是因为这个代表性的故事,世人评价曹操多以“嫉贤妒能”。可是曹操当真嫉贤妒能吗?
有这么一则史书记载的史事。


说曹操打仗的时候,要互相叫阵,搓一搓对方锐气。敌方就有一人叫做陈琳,他写了一篇檄文,把曹操和他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最后曹操获得胜利,陈琳投奔曹操,如果曹操是个小肚鸡肠,容不得人的领导,肯定将陈琳斩于马下。可是面对着这个文采斐然的才子,曹操叹了口气说:你骂我也就罢了,你怎么把我祖宗都骂了。陈琳也擦擦汗,尴尬地说:受制于人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陈琳就这样归顺曹营。
再说曹魏为什么能在三国战役中胜利,一个国家一个阵营最重要的就是招揽贤才。贤才方面东吴有周瑜、陆逊,蜀汉有诸葛亮,可当这些老一辈的人过去,新一辈里却只有曹魏依旧欣欣向荣。


曹操曾连发三道求贤令,广招天下贤才。贤才令里写道,唯才是举,你不忠不义不孝,但你只要有才,我就让你当官。这道贤才令,在我们今人看来那简直是不可理喻,我们传统儒家思想就是德才兼备。一个不忠不义不孝的人,怎么可能得到提拔。
这要放在当时的时代去看,在汉代的选官制度是举孝廉,孝成为国家的一个选拔人才的标准,导致的结果就是社会道德的形式化,道德变得虚伪了。一个因为举孝廉成为官员的人,与父亲两地分居十余年,而他当上官员的原因,只是因为做了一场孝顺大秀。也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出现了埋儿奉母、卧冰求鲤等社会病态的孝道故事。把儿子活埋了,省下口粮供养母亲,用人体温暖冰,钓鱼给后母吃。


所以曹操的求贤令,并不是真的去选不忠不义不孝的人,而是对当时社会道德标准的一个全盘抛弃。也是这样的求贤令为他赢得了许许多多人才的青睐。
通过以上种种,可以发现曹操并不是嫉贤妒能的人,他不仅能容人还能广纳贤才,那么为什么杨修却因曹操而死呢?


其实杨修的死,与嫉贤妒能并无关系,而是杨修陷入了曹魏的太子争位之中。杨修支持的是聪颖的小儿子曹植,而曹操最后选择的则是长子曹丕。杨修死时留遗言,说自己死晚了。早在两年前,曹丕就被立为太子,作为输家的羽翼,杨修也应该在那时身死。可是杨修之才,让曹操不舍,还是都留了杨修两年,直到曹操病重,才下达了最后的杀令。杨修死后的一百多天后,曹操也离开了人世。


曹操杀杨修,是为了曹魏今后以曹丕为中心的朝堂局面扫清障碍。弥留之际,杀掉有大才的杨修,对于曹操而言,何尝不是一种艰难的决定呢?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