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本名蔡琰,文姬是她的字,南朝梁人刘昭编的《幼童传》中记录了之前各代“神童”的故事,其中的一则是蔡文姬“六岁辨琴”。有一次,蔡文姬的父亲蔡邕鼓琴,弦断了,当时只有6岁的小文姬看都没看就说断的是第二根弦。确实是第二根,蔡邕很惊讶:“你是冒碰的吧?”蔡邕于是故意弄断了另一根弦,问女儿是第几根, 女儿说:“是第四根。”又答对了,这件事传出后,蔡文姬被认为是神童。

史书说蔡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除音乐外,蔡文姬还擅长文学、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但其中绝大多数篇章已失传,保存至今的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皆为文学史上的名篇。

蔡文姬是公认的一代才女,但“红颜薄命”的她一生历经坎坷,幼年颠沛,一生三嫁,遭遇乱离、孤苦无依,她承受着一般女性难以体会的痛楚,不是亲历很难明白其中之苦。

《后汉书·列女传》对蔡文姬的悲惨遭遇有着简要记载。在青春美好的年华,蔡文姬嫁给了卫仲道,卫家为河东大族,出身名门的蔡文姬与之结合,也是门当户对,本应获得幸福。如果卫仲道没有英年早逝,或许蔡文姬也不会被掳,更不会转入胡地。生命中有太多偶然,偶然中又似乎有着某种宿命的必然。

蔡文姬离开卫家回到陈留期间,正值汉末政局动荡、天下大乱。东汉中平六年(189)至初平三年(192),董卓实行专权暴政,史称“董卓之乱”。初平三年(192),董卓部下李傕等由长安东下,为孙坚的义兵所败,李傕的部队流窜到陈留郡,大加掠夺,蔡文姬也被掳入关。兴平二年(195),李傕与南匈奴作战失败,蔡文姬又被转到南匈奴军中。

据历史学家研究,蔡文姬后来又辗转到南匈奴故地即西河美稷(今内蒙古河套一带)。蔡文姬嫁给了南匈奴左贤王,生有二子,淹留胡地长达十二年之久。胡地生活虽然较为安定,但因为文化差异以及被掳的屈辱身份,蔡文姬一直思念中原故土,期盼能够回归。直至建安十二年(207)前后,曹操派使臣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迎接蔡文姬归汉,并将她改嫁给董祀。

对于这样一位多次改嫁的女子,董祀起初心存轻视,不与待见,二人感情也很难融合。几经飘零,两次改嫁的蔡文姬,董祀或许成为她生命中的最后寄托,然而婚后不久,董祀偏偏又犯了死罪。蔡文姬放手一搏,以几乎崩溃的方式求见曹操,恳请放过董祀,

《后汉书·列女传》载:“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看到举止失态、言辞酸楚的蔡文姬,曹操心生怜悯,他知道,如果真的杀了董祀,蔡文姬也必然生无可恋,他最终收回文状,赦免了董祀之罪。史书中未见有关蔡文姬日后晚境的记载,书中所载这三次生命的沉浮,已经足以让我们记住这位坚韧勇敢而富有智慧的女性。

曹操为何要重金赎回蔡文姬?又为何为了蔡文姬而释放了死囚董祀?

曹操一向有大局观,他特意去派人赎回蔡文姬,显然不是随意之举,也不是心血来潮,一个十分流行的解释是:曹操与蔡文姬从小“青梅竹马”,当曹操打听到蔡文姬的下落时,出于“旧情”,所以不惜代价要把蔡文姬接回来,一些小说、戏曲、影视剧就是以此为主线演绎曹操与蔡文姬之间的故事。

曹操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都曾担任过品秩六百石的议郎一职,任职时间大致相同,曹操早年与蔡文姬有接触,这是可能的。但是,从年龄上看二人不可能“青梅竹马”,曹操出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 (公元155年),蔡文姬生年不详,根据她没入胡中前的婚姻状况以及主要经历推测,多数学者认为她出生于汉灵帝熹平六年 (公元177年) 前后,也就是说二人相差了20多岁,曹操和蔡邕同为议郎是在汉灵帝光和年间,当时曹操已30岁左右,而蔡文姬只是一个几岁的小女孩,二人不可能“青梅竹马”。

因此,曹操赎回蔡文姬的主要原因是他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好朋友。蔡邕当年在洛阳大名鼎鼎,俨然文坛领袖。曹操对其十分佩服,经常到蔡府拜访,与蔡邕亦师亦友。因此可以说,曹操赎回蔡文姬自然有感念旧友的因素。

除了感情的因素,曹操把蔡文姬接回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呢?当然有。

东汉建立时, 汉光武帝刘秀即下诏修撰本朝国史,朝廷为此专门设立了修史馆,该馆因位于洛阳南宫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的东观内,所以命名为《东观汉记》, 与《后书》、《后汉书》不同, 《东观汉记》是一部“当朝史”,时间每向前发展一段就续写一部分,所以在东汉一朝有许多著名学者都参与了这项工作。

汉灵帝时,蔡邕及杨彪、卢植、韩说等人参加了编撰《东观汉记》的工作,其中蔡邕撰写的篇目最多,包括《灵帝纪》及其他列传42篇、志10篇,后来王允借故要杀蔡邕,但这项工作还在进行,蔡邕向王允提出《东观汉记》尚未修完,自己愿像司马迁那样以刑赎罪,以便继续撰写《东观汉记》,这句话反倒让王允坚定了杀蔡邕的决心。

蔡邕死后, 《东观汉记》的主要撰写者是杨彪,也就是曹操身边著名谋士杨修的父亲,曹操与杨彪之间关系微妙,曹操曾将杨彪治罪,在曹操看来杨彪显然不是撰写当朝史书的合适人选,但要再找其他人并不容易,因为当时修史的条件极为艰苦,朝廷经过董卓之乱和西迁,所保存的档案、图书已散失殆尽,许多珍贵的史料只能靠个人典藏进行补充。

蔡邕就是当时最著名的藏书家,蔡文姬归来后,曹操专门向蔡文姬打听蔡邕所藏图书的情况:“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否?”蔡文姬告诉曹操,父亲留下了4000多卷书籍资料,但“流离涂炭, 罔有存者”,不过蔡文姬从小就有默记的过人天赋,能背下来的有400多篇,曹操一听十分高兴,马上派10名书吏做助手,让蔡文姬把她所默记的内容写出来。

蔡文姬流落胡中前曾多年生活在父亲身边, 对蔡邕创作的东西很熟悉, 蔡邕那时全部精力都用在《东观汉记》的撰写上,蔡文姬所能默记的一定是最重要的内容,或者就与《东观汉记》有关,所以曹操才如此重视。杨彪之后,曹操心目中续写《东观汉记》的最佳人选就是蔡文姬,这大概才是曹操竭力促成文姬归汉的原因。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