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这个中国封建古代最鼎盛的王朝,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一千年,我们已经很难去寻找那个朝代的印迹。可就是在法门寺地宫,一个三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出土了非常多的大唐珍品,且是皇家御用。
晚唐至五代,乃至近现代,都不乏攫取上一王朝遗珍的行为,更有汉墓帝陵无一不盗,唐二十帝陵,唯一陵完好。帝王陵寝如此,法门寺地宫为何会有这么多宝物,而且是皇家御用呢?


法门寺是佛家寺庙,珍藏着佛祖的指骨舍利。在唐太宗年间,法门寺所在的地方官就向唐太宗禀告指骨舍利的事情,说舍利现世可以保佑丰年太平。当时正是贞观之治初显的时候,唐太宗便从法门寺迎出舍利,百姓们皆出门一睹舍利。可谓是盛世盛景。
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因为武则天称帝需要大行佛教的需求,法门寺的指骨舍利的地位便空前提高。时不时就请舍利出来,高宗则天先后两位皇帝,就请舍利去长安,还请去洛阳,是让天下人观之,更留下了三十年必请舍利的传统。


武则天不仅频繁去法门寺迎请舍利,还将自己的一些器物捐给法门寺。表达以这些物品代她本人供佛的意思。而在今天,也能从法门寺地宫里找出一件明确是武则天穿过的“武后绣裙”。
可惜的是,武后绣裙历经千年已然朽却,而另一身衣裳却金光闪闪,千年不腐。那就是几厘米的小人蹙金锈衣裙,这套蹙金绣并不是给真人穿的,而是给小佛像的衣服。


但在那个时代,却也是皇家最顶尖的衣裳工艺。在杜甫的诗篇中,曾经描写过杨贵妃并其姊妹在长安郊外郊游,就有一句“蹙金孔雀金麒麟。”华美的蹙金绣是以0.06毫米的金线织成,在今天动用各种现代技术仿作,最细的金线也只能达到0.18毫米。


到了唐僖宗时,这是法门寺最后一次开启。唐僖宗往法门寺供了一套自己的茶具,茶具完整而华丽,其中不少是今人喝茶根本用不到的工具。可以想见在唐代的茶道原是另外一种模样,而这些实物都和陆羽《茶经》的文字一一对应,弥足了中华茶道的一页华章。


可是到了唐武宗时期,武宗以为天下财富都积聚寺院,所以强行推动灭佛行动。每个城市只能有两个寺庙,且一个寺庙最多容纳三十僧人。法门寺因此受到殃及。在法门寺出土的碑文中记载,朝廷下令砸毁法门寺的指骨舍利,法门寺假托玉雕,做出了影骨,影骨就是代替真舍利的一个化身。法门寺的僧人将影骨砸毁,偷偷保存下真的舍利,将指骨舍利和大唐盛世几代皇家珍宝封藏在地宫中。


到了明代,法门寺僧徒寥寥,明代要重修寺塔,修成了十二砖砌。在历史记载中,僧众已经没有余钱了,甚至无米面,但始终没人去动地宫的宝藏。是不是因为这些后来的僧人不知道地宫有宝藏呢?历史或许已经给不出答案了,他们或许知道,或许不知。但就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他们守护着一个王朝的宝藏,默默无言。
近代,朱子桥先生特别喜爱陕西的文物,就想要出资维护一下法门寺建筑。工人们在工作的时候,就踢到了地宫的玉石板,视线望去,已经看到了金光一片,这是有宝物啊。朱子桥先生赶来后,却命工人将玉石板再三加固,并出资安抚工人们。他说,日寇四起,时局不定,虽然并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但是现在不能去打开它。


或许是被感染,或许也是源于中国人的传承精神。这些工人们离去后,从未有提过法门寺地宫的记录,也没有人杀回马枪抢夺财物。
法门寺地宫有宝的记录就这样一次次在古人今人的心照不宣的保护中,传承到了今天。
一次地震,法门寺坍塌了半边,当地在修复和推倒之间商榷,最终还是受限于技术,做了推倒处理。就在做最后扫尾的时候,那块玉石板松动。据当时的工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一片金光。

考古工作者将地宫打开,小小三十平方米的地方,从台阶的满地大唐通宝,到皇家贵族器物,再到那匣遗存的指骨舍利,终于重现人间。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