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爷,为民间信仰的动物神之一,多以配祀神的身份供奉在庙中,俗称虎爷公、虎爷将军,并为土地公、保生大帝、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等众多神灵的坐骑。虽然虎爷地位不高,但不论庙宇大小、主祀神祇之信徒多寡,虎爷因陪祀身份而遍及在各地庙宇之中,成为相当常见的动物神。作为在户外栖息的野生动物,老虎究竟是如何跃上神坛变成神的呢?

远古社会,人们驯服动物、努力在自然环境生存,与动物之间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动物除了是人类生活中的帮手、食物来源外,部分凶猛的野兽也会造成生命安全威胁。在与野兽对抗的过程中,人类便将这些猛兽当作神灵一样来崇拜,期望将灾祸降到最低并得到保护与庇佑。人们还会结合想象力与创造力,把不同动物特征融合在一起,创造不少想象中的动物,如《山海经》就记载许多混合型态的神兽、凶兽:凤凰、玄武(龟蛇相缠)、穷奇(一说为长有翅膀的老虎,另一说是长着刺猬毛的牛),或是人兽结合的半人半兽的神,如:伏羲和女娲(半人半蛇)、西王母(豹尾虎齿)、饕餮(羊身人面、虎齿人手)。

今日中国有关老虎的信仰文化,就是从远古社会时人虎的互动与接触慢慢产生。由于老虎的外型,头上类似“王”字的斑纹,让古人深信着其拥有超自然的避邪法力,任何鬼魅见到老虎都要畏惧三分。老虎除了驱邪外,还是吉祥与婚姻的象征。比如在陕西邰阳县(今陕西咸阳武功县),男女在订婚时有“吃面虎”的习俗;若是妇女怀孕待产,娘家探望时要送20至60颗小“混沌”(猛兽),期望孩子将来“虎虎有生气”。虽然老虎象征驱邪、祥瑞,但在福建闽南与台湾地区又有其他禁忌,如生肖属虎者,在传统婚丧礼俗中有诸多限制,像是不能去新娘婚房、择配偶也忌属虎之人等,多以“虎会伤人”、“冲煞”为由,让肖虎者在参加时有诸多不便,这也体现出中国人对老虎那既复杂又矛盾的情感。

没有老虎的台湾,则通过明清以来的汉人移民,将其形象、概念落地生根。台湾由于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空气湿热,因此容易滋生细菌、流行疫病,在尚未建设现代医疗卫生环境的明清时期,台湾岛上可说是充满各种“瘴疠之气”。而汉人移民从原乡带来的虎爷信仰,在驱逐邪魔、稳定人心上发挥很大的作用,其凶猛威武之势、妖邪辟易,让祂成为庙宇和村庄的守护神。除了维护宫庙村落的安宁外,因虎爷有驱逐疠疫、镇邪除煞的功能,在神明出巡(如妈祖遶境),或庙宇刚落成时,都会请虎爷打头阵,在阵头队伍中以开路先锋的角色出现。

由于虎爷一般供奉在神桌或是主祀神之神位下方,而孩童的高度最容易发现虎爷,因此虎爷又成为儿童的守护神,如孩童会佩带虎符、戴虎帽穿虎鞋,用意为避邪驱魔、平安长大。民众相信,如果将不好养或是容易吵闹的孩子,认虎爷为“契父”(义父),就能将其骚扰的邪魔赶走、保佑孩童。

而虎爷成为神祇坐骑,则与神明降伏老虎精的传说有关。如土地公收服为祸害一方的老虎,或是保生大帝救了因为金簪(骨头)卡喉咙的虎等,都是降服、施恩而变成坐骑。改邪归正的虎爷跟着神明修行,自然也带有神性,其中土地公与赵公明分属民间信仰的文、武财神,民间认为虎爷连带具有财神属性,能招财咬钱。加上虎在中国传统五行来说,属西方白虎、属金,与金钱有关,经商者当然也会祭祀虎爷。保生大帝为医神,虎爷也多少有医病的能力,相传虎爷能治小儿腮腺炎(俗称猪头皮),由于民间相信“虎咬猪”的威力能让孩子痊愈,因此从医者祭祀保生大帝时,也不会漏掉虎爷。

早期虎爷以老虎原型为主,其雕刻多仿照猫的样貌来刻划,以摆脱老虎凶恶的印象,于是虎爷多有憨厚朴实具有亲和力的外型。而随着民间信仰在各地的传播,虎爷的形象也开始有了转变,近年开始有虎头人身或是人身戴虎帽造型的虎爷。期望人们在喜爱能带财的虎爷时,也多关注野生老虎,并为其保育付诸行动,一同抵制老虎药材毛皮与动物表演,保护野生大猫。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