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设置北门学士,作为自己的参政辅助力量,是其为获取名望,分宰相之权,为登上帝位作准备的重大政治事件。北门学士设置时间为乾封年间(666—667年)至上元年间(674—675年)之间。

《旧唐书》卷43职官志二载:“乾封中,刘懿之、刘祎之兄弟,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皆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候进止,时号北门学士。”

“北门学士”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并引起朝野的艳羡。武则天圣历中,宋之问要求做北门学士不得而曾赋诗怨愤“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之问终身惭愤。

而宋之问此时已有文名,却惭恨不得为北门学士。可见,北门学士的政治地位与宫廷待遇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北门学士的“北门”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列学士之名者,均从宫苑的北门出入宫中;二是北门学士要在宫苑的北门待诏“候进止”。那么,由北门学士的这两个含义来分析,“北门”究竟是唐代什么宫苑的宫门?

从北门学士初见记载的乾封年间(666—667年)至上元年间(674—675年),以及到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去世,武则天与唐高宗主要的居住地点,都在长安大明宫中。北门学士的活动时期主要在乾封年间(666—667年)以后的十多年间。此后部分北门学士纷纷迁升他职或遭贬,因此,北门学士的主要活动,均在唐高宗和武则天居于长安大明宫时期,因此所谓北门学士之北门,应指大明宫之北门。

那么北门学士之“北门”,又究竟指大明宫的哪一道宫门呢?

北门学士之北门,应是大明宫之右银台门。右银台门为大明宫西墙北面的宫门,由右银台门进入大明宫,必需由大明宫南墙上最西端的兴安门进入,沿西夹城往北行到大明宫西北部,再由右银台门入宫。

北门学士在大明宫中随时要奉命起草制敕,参决表疏,因此,北门学士“候进止”的北门所在,不能距皇帝所在宫闱太远,方能及时履行职责。而唐高宗和武则天在大明宫的主要政务活动地点,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以及大明宫西侧的麟德殿。因此北门学士既不可能在还未创设的翰林院门等候召唤,也不可能在玄武门待诏。以现代对大明宫的考古发掘资料计算,玄武门仅距麟德殿直线距离即在1000米左右,距宣政殿和紫宸殿更远。且中间还有太液池等湖泊园苑植被建筑所阻隔,实际路程更长,路途所用时间更多,所以北门学士不可能在距离政务中心遥远的玄武门“候进止”。更关键的是,从大明宫玄武门要到宣政殿、紫宸殿、麟德殿等地,几乎要穿越过整个后宫禁庭区域,即使北门学士为唐高宗和武则天信用,也不可能任由他们随便在后宫行走。

同时,北门学士要随时应武则天和唐高宗召唤参论政务,因此需要密切接近帝、后在宫中所在之处。北门学士经常要应召与帝、后议论国政,由于北门学士不能由大明宫诸南门入宫,因此北门学士的待命之地,也应在距上述宫殿最近的大明宫北门。而距离麟德殿、宣政殿和紫宸殿最近的大明宫门,即为右银台门。武则天时期以后的翰林学士,也都从右银台门出入大明宫。

由此可见,武则天时期北门学士的“北门”,是指名列北门学士者,要到大明宫西垣的右银台门内等待帝后召见,并由此到宫内的弘文馆、史馆等地编撰武则天指定的书籍,右银台门即北门学士之“北门”,是北门学士进出大明宫的必经之地与候召之所。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