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商鞅一名,流传后世的更多是他在秦国变法的创举。但是英雄也有微末时,商鞅的不得志就在魏国。


当时的魏国经历过李悝变法,一切都蒸蒸日上。商鞅是魏国国相公孙座的幕僚,公孙座看出商鞅的内秀于心,有意陪养商鞅,所以也不曾藏私。而后公孙座重病将亡,魏惠王来到公孙座的病榻前问道:谁可代公取之?
谁能够代替您成为我魏国新的顶梁柱呢?公孙座就推荐了商鞅。魏惠王迟疑了,他看着不过区区一幕僚的商鞅,实在没办法将这个人看成公孙座的继任者。公孙座看出了魏惠王的迟疑,就说:如果王不用商鞅,那就杀了他,以免他成为他国的人才,助长了魏国的敌人。
不为我所用,那便杀之。这种极端功利的做法,也说明了商鞅的才学。


可是事到临头,公孙座又后悔起来,他招呼商鞅上前说:我刚刚建议魏惠王用你,可他对你不信任,所以我又建议他杀你。你可快逃吧。
这在现下看来荒诞相悖的言论,却符合着公孙座的所思所想。他既忠于国君,却又爱惜着人才。但是商鞅却豁然说他不逃。
公孙座狐疑问他为何不逃?商鞅道,魏惠王不相信自己有大才学,所以不加重用,既然我在王的眼里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没有必要杀我了。


事情果然如此发展,魏惠王没有用商鞅,也就没有杀商鞅。商鞅在魏国不受重用后,也是顺顺利利地去了其他国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公孙座虽然建议杀商鞅,但他的确就是那个识得千里马的伯乐。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