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武周时期的第一名相,被武则天称为国老,谥号文惠公,又在李唐复辟后,谥号梁国公,后来称之为狄梁公。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在两唐书中,他更是作为一个智慧的百官之首而存在。狄仁杰不仅在当时治下清明,乃贤明宰相,更是在武则天立储问题上,推动武则天还政李唐,为武则天的后世评价,乃至李唐盛世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功劳。可以说狄仁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是在后世影视剧形象里,狄仁杰却通常以一名侦探的形象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狄仁杰的确审过案子。
在当宰相之前,狄仁杰当过大理寺丞,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法官,是司法的第一号人物。当然这个身份距离影视剧里传奇多智的侦探还是有些距离,但是在判案上,狄仁杰的历史本身,绝对不输于影视剧中的传奇色彩。根据两唐书的记载,狄仁杰当大理寺丞的时候一年受理17000件案子,平均每天46件案子。这是在他审案的速度上,而质量上呢?给他的评价是“无一冤错。”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一个人每天审46件案子,还没有一个是冤枉人的。
关键对于一个国家最高法官来说,提交到大理寺的案子分为这三类:一为中央文武百官的案子,二为地方再次上诉的案子,三为重案。中央文武百官的案情可能不会太复杂,关键就是牵涉权贵利益。地方再次上诉的案子则可能会牵涉复杂的案情,而重案牵涉的则是整个天下的舆情。
能以每天46件的速度搞定这些案子,平息冤情。狄仁杰他或许就是靠的电视剧中的那些智谋,同时他也有一个确切的倚仗——公正。


在两唐书记录的唯一一件狄仁杰案子里,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个人砍树,没认准地方,把昭陵的树给砍了。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当时在位的唐高宗就下令要把那人砍了,狄仁杰再三阻止唐高宗。唐高宗就很气愤,这人把他爸陵墓上的树砍了,这不亚于现代人说的坟头蹦迪啊。狄仁杰就说,国家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说不能砍树,他砍的昭陵的树,也不过是棵树罢了。
唐高宗最终还是没能下达杀令。
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狄仁杰办案的公正性还有对法律地位的尊崇,这是放在当今也有深刻意义的。
其次,中国文化和侦探小说的流行。
要说狄仁杰形象的流传,其实还要归功一个外国人。一个驻中国的外国大使高罗佩,闲翻书卷在明代公案小说里看到了前人写的一本《狄公案》,这个小说的性质就是跟《包公案》差不多的,就是将狄仁杰、包青天等历史上的贤臣去破案,弘扬正义。


当时的欧美正流行侦探小说,高罗佩就看《狄公案》觉得狄仁杰和福尔摩斯还挺像,但是明朝的公案小说没有欧美侦探小说的那种文体,对于普通大众看起来还挺困难,高罗佩就想自己写一个狄仁杰探案的小说。1948年,他最开先写了一个案子,也是自娱自乐没有多想,结果大为畅销,就立马写了第二个第三个,一共二十六个案子合成一本皇皇巨著《大唐狄公案》。
这本书给当时的世界带来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在外国人学习中文时,这本《大唐狄公案》是一部必不可少的推荐读物。
可以说,狄仁杰的神探形象,一部分来源于他本身的素养和经历,他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而另一部分则得益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最后我们所看到的熟悉的神探狄仁杰,他或许与历史上相去甚远,但他仍旧保留着中国文化在狄仁杰形象上的闪光点。


为什么中国人民或者说世界人民会将狄仁杰文学化一个神探呢?用武则天的话来说就是“敷政书,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狄仁杰已然变成一个文化符号,他与政有功,守得清廉,再加上人民给予他的能判奇案,护得公平正义,这也是我们最渴望最认定的政治人物形象,是中国文化对于一个清廉公正官员的最高拥戴。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