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大运河,用今人的话来说,是功在千秋。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大运河联通了扬州、长安、北京的航运线路,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今人都明白的道理,那么按理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虽然一时劳役四起,但古代帝王修陵都能修个几十年的,这大运河忍一时痛苦,享千秋万代的福利。这么有前景的事情,为什么百姓看不见,还促使了隋朝灭国呢?难道百姓真的愚蠢到这种地步,不懂隋炀帝的远见吗?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
隋朝是一个爱建工程的朝代,除去大运河工程,当时国家记档的在建工程动用劳役达到三千万人次,而隋朝户籍记档的人口九百万户,也就是五千多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除去皇室贵族大臣宗亲等一系列社会上层和无法劳动的老弱妇孺外,全国的青壮年几乎都投身进了为隋炀帝修各种建筑的工程里。
天下劳力用到了这种程度,社会压力可想而知。
隋炀帝似乎是太急于建立功绩了。可是大运河和这一系列的工程,也并不是为了百姓生活、社会建设的功绩。
古代的马车有多宽?最多也就半米左右。除去大运河这个知名工程外,隋炀帝还建立了全国通畅的高速公路。而这个高速公路的宽度有几十米。几十米,放在现代公路好像都有些勉强,这还是处在私家车泛滥的今天。而在那个古代马车半米的古代,几十米的公路修出来干什么?


不过是为了形式主义。
这个时候,我们似乎真正意义上明白了隋炀帝“好大喜功”四字的含义。
大运河与公路也是一样的作派,河道宽至百米。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古代,一个人刨土,把土抗走,做上一天的工作,才能挖出一立方米的大小。而贯通东西南北风大运河修了几年?六年。这六年是全国劳动力没日没夜修建的结果,代价是隋代百姓一生的痛苦。
如何用一代百姓的痛苦换取后世百姓的幸福?


同样都是人何谈可比性。更何况,大运河原可以不修得如此形式主义,也用不了这么多的劳力。
同样修运河,在天宝年间,唐玄宗联通扬州到长安的运河,扬州的货船直通运到广运渠。
天下百姓都在货船上以歌声赞颂唐玄宗。


同样是修运河,一个背骂名一个享盛名,可想而知,大运河工程的实际作用远远小于它的形式主义和门面作用。
所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不是时人不懂他的远见,正是时人看穿了他为民背后的好大喜功,苍茫大地上白骨累累,修的如何是千秋万代的功?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