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作者罗贯中基本上把握了历史事实,首先把曹操写成一个大军事家。同时,小说又把曹操塑造成一个乱世英雄。当然,作者一方面有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主观上想多方丑化曹操。而另一方面,在具体描写上,又能坚持历史真实性第一的原则,从而塑造出性格多面化的小说人物。



《三国志·魏书》是对曹操一生的真实记录。历史上曹操小时即与众不同,有奇才。梁国桥玄这样评价他:“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当黄巾起义时,他加入了讨黄巾的行列。董卓专权,他逃回家乡,招集兵马讨伐董卓。在讨伐中,众诸候各怀私虑,迟迟不动。曹操则独自率军攻打董卓。联盟破裂后,曹操回到河内。在战乱中发展自己,他打败青州黄巾军,受降卒三十万,……收其精锐,号为青州军。并凭借这一实力逐渐在山东兖州一带立稳脚跟。他及时采纳谋士荀彧等的建议,迎天子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权。他主动征讨袁术、吕布。在官渡一战中,又以少胜多,击破袁绍,一举平定了北方。南下征讨刘表,刘琮举州投降。赤壁一战,曹操失利,退回北方,专心经营中原,又打败关中的马超、韩遂,平定汉中张鲁。他采纳建议,建立屯田制;又兴修水利,如修白沟等,为人民带来好处。历史上的曹操就是这样伟大的一位军事家、政治家。陈寿对他的评价是:“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览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小说《三国演义》依据正史《三国志》,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大军事家。小说从第一回曹操出场到第七十八回去世,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他不平凡的戎马生涯。小说详细地描绘他一生经历过的诸多战争:讨黄巾、平袁术、擒吕布、败袁绍、降刘琮、赶刘备、取张鲁等。小说不止一次写他亲率大军,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又机谋高妙,多次为将领授计、授锦囊,这些都是与历史记载一致的。小说通过重大战例如官渡之战等来着力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战前,双方力量悬殊,袁绍军七十万,粮草充足。而曹操仅有七万军兵,严重缺粮。但曹操能抓住时机,采纳善言,在双方僵持之时,主动焚烧袁军粮草,又制定周密计划,大败袁绍于官渡,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表现出一个军事家优秀的品质。当然,小说中也写了他许多次的失败,如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绣、赤壁战周瑜、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虽不能做到胜不骄,却能做到败不馁。赤壁之战在逃跑时的三笑就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事家坚韧弘毅的优秀品格。


其次,《三国演义》将曹操塑造成一位乱世英雄。罗贯中本人思想中正统观念非常严重,他对垂垂欲亡的汉王朝抱着十分同情的态度。因此体现在小说中,对曹操这个历史上的伟人也抱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方面对他平定北方,给百姓带来好处持赞扬态度,如小说虚构了他进入冀州前(小说第三十一回)会见几位白发老人,并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另一方面,作者对他一步步升为魏公、魏王十分不满。小说多次写了汉王朝的忠臣为反对曹操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如国舅董承的密谋,国丈伏完的密谋,王必、耿纪、韦晃等的谋乱,曹操都是这些人反对的对象。但这些情节并没有损伤曹操作为乱世英雄的整体形象。

清人顾家相在《五余读书廛随笔》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顾氏这段话中的复演为戏剧一句,一针见血地道破了一般下层人了解三国故事及人物的来源———戏剧,而戏剧是对小说的加工。因此现在一般人仍是先以自己从戏剧舞台上得到的白脸奸贼曹操为印象,再找小说中几个特例作为论据,将奸贼之名给予曹操,并认定这是《三国演义》小说创作的结果。这种阅读小说的方法早就被外国汉学家指出中国人读小说一般先以印象为主,不能对小说进行细读。仔细分析小说,就会清楚地了解曹操其人。长期被人引用称为曹操恶行的杀吕伯奢一事,其实在《三国志》及裴注中有明确记载

《魏书》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还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已,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已,遂夜杀之。既而悽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三家记载稍有出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悬想虚构、挥洒毫墨,将其写成洋洋洒洒近千言的小故事,渲染了曹操仓惶出逃的情景和吕伯奢匆匆忙忙可疑的行迹,充分展现曹操在乱离中的多疑和主动进攻的性格,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读来让人惊心动魄。小说还虚构了许多事情,如曹操献刀图董卓、曹操会见白发老人等,这都是作者发挥艺术的特质。虽然于史无载,但联系曹操这一人物,感觉是可能的,因而也达到了艺术的真实。

通过历史与小说中曹操的对比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时,是以历史上的人物为蓝本的,坚持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原则,塑造出曹操不朽的艺术形象。在具体创作中,作者虽然有一定的主观倾向,但仍能坚持历史真实,因而曹操的人物形象基本符合历史人物。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