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的本字是“關”,这个字形很形象,看起来就像是一扇门里,两个小人横持木棍,把守着大门不让通过。这就是关的本义《说文》写道:“关,以木横持门户也这里要讲的“关”,又称关口关卡,顾名思义,就是承担出入要塞的作用。陆上设关,水上设津。

关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周文王治理岐山之地的时候。春秋战国时,因各国之间互相征伐,被视为国家安全的第道防线的关,普遍设置。据统计汉代及前代的关津合计90个,到了唐代,这一数字为227。

根据设置地点的不同,关可以分成两类,作用也不一样。一类是设在内地通道和区界上,用来镇压谋反作乱者;还有一类是设在边境上,防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境,同时稽查过往行旅。 此外,关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贸易交流、征收赋税,承担了“市的功用,所以古人常常把“关市”合称。

出于安全考虑,从秦汉时就制定了严苛的关禁法律制度,管理关市。比如《睡虎地云梦秦简》之《秦律十八种》里就有一种,名为“关市律”;湖北张家山出土的汉简里,不只《关市律》还有《津关令》。可见古人对关的重视我们。

那么我们一般人怎么过关呢?

最稳妥的方式,还是老老实实用“通行证”。

历朝历代“通行证”的名称都不太一样,汉唐有符传、过所;宋代有公据;元代用驿券、牌符;明清则是关照、腰牌之类的。

“通行证”要怎么去申请?

如果你生活在汉代,你要做的第一步,是向你村的乡官—叫做乡啬夫,口头或者书面呈述:我要去哪里?干嘛去?当然有个前提,你必须得是清白之身,服徭役期满、没有违法行为。

乡啬夫确认后,就向郡县呈交过所文牒,这是审查阶段。郡县的佐官收到文牒,需进一步核实无误,再交郡守或县令签发。最后,官府在文牒上署押钤印,再录备一份当作存档,你便拥有一份通行证了。当然,在你拿着过所过关时,关吏必须要勘验,“票证人一致”,才能放行。古代科学先进技术,只能靠手写记录重点事项,比如姓名、年龄、身份携带牲畜物品、面貌特征、牲畜的毛色口齿等。

如果你生活在唐代,“通行证”申请程序愈加严格。首先你必须要有一个担保人,确保你出行的合法性。如果出行人违法,担保人要承担连带责任。申请过所时,牒文要包含的内容除了汉代的诸多勘验事项外,还要有时限、沿途关津名数、离乡后自己的赋役由何人暂代……

关要征税,就会有人试图走私逃税。古代往往规定禁止过关的物品和判刑尺度,比现代更加严格。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