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忠君二字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观念。但忠君却常常伴随着伴君如伴虎,而且君王的素质良莠不齐,最终忠君的观念逐渐转换成了爱国,在明末清初的历史里,无数的文人都自命殉明国,而不是殉崇祯帝。
君王和大臣仿佛是互相顶起来的牛,忠君只不过是社会上的显规则。但是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个忠君到为帝王殉葬的大臣。
阿史那社尔,突厥人。


时值大唐初年,阿史那社尔身为东突厥王子自立门户,生存在东西突厥之中,最终惨败,投奔大唐太宗。李世民对待这个突厥出身的大臣并未有歧视,而是分外厚待,还将长公主赐嫁阿史那社尔。
在这位英明君主的指挥下,阿史那社尔就像是一把出鞘的宝刀,一举创下数次战争胜利,往西攻打西突厥,重新勾连起丝绸之路和中原的联系。
开阔的疆域,包容的胸怀,到这是才一举奠定了大唐的昂扬气象。


东突厥和大唐的关系绝不算好,作为突厥王子,也曾是大唐的敌人。可是归服太宗后,却忠心无二,为官清廉,战功卓著。
一方面使阿史那社尔本身就是一个品性优尚的人,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李世民强大的个人魅力。李世民知人善用,待人以诚,少年时沙场征战有着对战将的认知和认同。对待曾经是敌人的阿史那社尔,太宗给予了他最大的尊重和信任。
也是因此,待李世民龙驭宾天后,阿史那社尔请令为太宗殉葬,他的请求震惊了刚刚登基的唐高宗李治。
是怎样的君臣,才能真正做到生随死殉?


这里面其实也有突厥人的民族习惯,突厥是有大臣陪葬的传统。可是阿史那社尔在中原这么久了,不可能完全依照旧俗,如果不是他提,可能都没什么人知道。对于一个有着自己文化背景的异族人而言,用自己民族的最高礼仪去对待自己信重的人,才是真正的信重。阿史那社尔请求殉葬便是如此。
不仅是他,在太宗去世时,朝中不少少数民族官员,用自己的礼仪表达着对太宗的哀思,毫不犹豫地割耳割面。


明君贤臣,不仅是帝王御下,强求一忠。而是作为帝国领袖,知人善用,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价值,用魅力感染着臣下。也正是因此,虽非同族,却也能生随死殉。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