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迪士尼制作的真人电影《花木兰》正式上映后,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可以看看刘亦菲的颜值,也有人说整部电影都是对花木兰和中国文化的一种轻视。比如花木兰明明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却住在福建的土楼,画着魏晋近唐风妆容,穿着汉代的裾……很多人对于花木兰的认知,都说是来自于一篇必背古诗《木兰辞》,实则花木兰也的确是个纯正的文学性人物。她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存在依据,但是在文学艺术上,也可以说我们希望在电影里看到的是花木兰发挥中国女性女权的一面,而且这种女权光点还是符合传统道德的忠孝两全。


事实上,《木兰辞》带给世人更多的信息,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花木兰巾帼英雄,而是其中深藏的唐代女性风貌。上文说到,花木兰是个南北朝的人物,怎么又和唐代女性挂钩呢?根据一些学者的推测,花木兰这个文学形象,就跟白素贞一样,是古代劳动人民共同创作出来的结晶。它的初始稿可能就是几句古乐府,可能只是两三句童谣,到了唐代,《木兰辞》才真正完稿,也有了我们现在所认知的花木兰。
那是怎么看出是唐代呢?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逆向的展现。在推断它是唐代完稿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来看一下唐代一些风土人情,最后提出怎么展现唐代女性。


首先,是文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辔……”唐代府兵制,是让百姓们去打仗,每家每户出一个男丁。这看似和征兵很像,但其实不是一个自愿自发的行为,而是一个义务。国家通过均田制,把田地平均分给了老百姓,百姓享受了权利,而他们要履行的义务就是在朝廷需要的时候去打仗。
所以花木兰从军,一身的行头都是自己备的。什么东西南北市场买马买鞍,还要自备粮食。这个概念就跟现代人如果入伍了军队,军队领导说装甲车自带一样。
这其实也说明了一个必然性,就是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呢?如果朝廷是征兵,那花木兰完全没必要女扮男装从军,可是因为府兵制将入伍变成了义务,每家每户出一个男丁,所以花木兰为了孝道,才会替父从军。
其次,说到替父从军,那么唐代府兵制允许代替从军吗?允许的。在武则天的久视年间,就有一个出土文物的记录,是一个人写了一份文书,说自己年老了,所以让儿子代替自己去从军。


文中又写到“可汗大点兵。”,儿子就要带着文书去被点兵,点兵这个词也是唐代的首创。当时去每家每户让人出来履行参军义务,不可能是像老师家访一样,东问问西问问,三个儿子到底哪个去参军?唐代人专门有一个帖,就是个户籍本,看到一个人了,就用笔在名字边点一下,这就叫做点兵了。
其实现代学生上课的点名也就是这么来的。
这也例证了《木兰辞》与唐代拥有更紧密的关系。
最后,《木兰辞》怎么体现唐代女子呢?
其实可以细想一下,为什么是个女人替父从军的故事?古代的传统就是男尊女卑,如果要宣扬忠孝,那么写一个儿子替父从军,不是更合理吗?


这其实也跟南北朝到唐之间的一个时代有关系。花木兰不姓花,《木兰辞》里从头到尾也没说她有个花姓,这个姓是后来明代人给加上的。木兰,其实现代学者猜测和鲜卑的一个姓很像,叫做“穆兰”,所以大概率花木兰是个鲜卑人。
要知道中原汉文化和胡人文化差别很大,如果木兰是个深受汉文化的汉人女子,根本就不会有替父从军的念头,不是木兰不孝,而是她从小到大练过武吗?大概率没有,我个人猜想,如果木兰是个汉人女子,顶多是每天浣衣干家务活,这打仗的事情有点超出认知范围了,不可能去干。
正因为木兰有胡人的尚武传统,所以她才会有替父从军的念头,这样起码可以保证自己有一个能打仗的能力。
而唐代也是一个女性地位比较高的时代。


木兰从北朝的胡人文化讲,她可以从军,但是《木兰辞》是一个很汉化的产物,我们可以看到“木兰当户织”,男耕女织那是农耕文化也就是中原汉文化的东西,纯北朝的胡人女子不太可能去认同。
但是唐代女子就不一样了。
唐代是一个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统治者本身就具有几代的胡人血统,比较开放,对女子的束缚不是很严。其实这也是武则天等女性能够风骚中国历史的一个社会原因。


在南北朝到唐这样一个过渡时期,那也是女将辈出,比如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还有霍总管等等。
在世人的认知里,花木兰很厉害就是因为她是女子去打仗,但其实中国历史上的女将非常多,特别是在南北朝到唐代的时期。花木兰文学形象的诞生,其实也就是反应了一个唐代的比较杰出的一批女性的综合性形象。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