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一首《满江红》尽书岳飞的忠君爱国之情。金人大军南侵,宋徽宗宋钦宗被擒,宋国放弃大片山河,龟缩南宋小朝廷。这位恨不能渴饮贼血的将军,无疑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忠臣。今人说岳飞精神,在个人上是自强不息,国家层面上是精忠报国,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实现个人和国家理想统一的杰出人物,却是被自己拥护的君王窜通大臣害死的。
为什么?


这里面主要涉及的两件事。
靖康之变,北宋成为南宋,无疑是举国悲痛的事情。婉约词派的李清照,因此都一改之前词风,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放悲旷之句。但是这场象征国家耻辱的变乱却是宋高宗的一个上升际遇,他原本只是个王爷,就是敌人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才有了他的上位。
所以从宋高宗内心身处来讲,他希望再整合全国力量打仗,迎回两位前君主吗?


在明朝的时候,明英宗朱祁镇远征土木堡,被蒙古瓦剌人俘虏了,为了秉持不割地不赔款的国家政策,由太皇太后出面另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当朱祁镇回到帝国首都的时候,朱祁钰立马下令将哥哥尊位太上皇,幽禁南宫,铜锁灌铅,防止朱祁镇联络旧臣。两位兄弟为皇位拼得你死我活,而后朱祁镇发动政变夺回皇位,又是一番血雨腥风。
类比在宋高宗身上,可想而知,有了皇权的他,怎么会希望再有两个皇帝回来跟他争权。
可是岳飞他却想不了这么多,靖康之变是国家的耻辱,国家丢了两个皇帝,他发誓一定要把君王迎回来。这样反复提来提去,就是犯了宋高宗的忌讳。


第二件事,则是关乎皇权和将权之间的尺度。宋高宗在早期还是很信赖岳飞的,因为岳飞的确是个将才,他对军队严格,有个士兵去百姓家来了一束丝线,就被岳飞就地砍头,以正军法。他为人清正,妻子也跟着他穿麻吃素,过着与老百姓一般的日子。
有一次,宋高宗就跟岳飞说,想把其他将领的军队也都给他管。正常的一个拥有政治思维的将领,那肯定就诚惶诚恐地跪下了,百般推辞,这军权集中一人手,盛极而衰,今后还有什么好日子。可是岳飞不这么想,他立马兴高采烈地给宋高宗他有了这么多军队要如何如何,怎么去训练,怎么打仗。
当时宋高宗听得还高兴,后来醒过神了,等岳飞来要军队的时候,宋高宗连忙推脱不干了。宋朝本就是一个以文御武的时代,武将的地位比不过文臣,更有武将不得干政的铁令,就是为了防止武将坐大割据一方,重蹈晚唐五代的覆辙,怎么可能让一个将领坐拥整个国家的兵马。


皇帝反悔不是反悔,是戏言。可是岳飞不懂这个道理,还闹了脾气,当即辞官回家去了,宋高宗连派三次大臣劝和,才把岳飞给劝回来了。事情虽然摆平了,但还是给皇帝心中留下了疙瘩。
帝王疑心的种子一旦种下,那就是瞬间就能长成参天大树。秦桧听从宋高宗的指令,状告岳飞造反。岳飞立即锒铛入狱,几个酷吏围着他用刑,让他招罪,可是岳飞连连大呼,他唯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说罢撕裂自己的衣裳,只见后背留有清晰的四个字——“尽忠报国。”


我们后世流传的精忠报国中的精忠二字是宋高宗曾经给岳飞的评价,精忠和尽忠报国相结合,就成了精忠报国。行刑人一看,当即就扔了刑具,这个案子没法审啊,他实在动不了手。
时人就去问秦桧,你说岳飞造反,这审也审不出来,你从哪知道的?秦桧沉默一瞬,似乎已经预料到了后世的千古骂名,他叹气道:“莫须有。”
莫须有是可能有的意思,有的不是岳飞的罪,而是政治游戏中的帝王猜忌之心,伴君如伴虎,莫过如是。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