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宰相,我们很容易以为这是一个确切的官名,其实这只是一个统称。指的是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百官之首。在各朝各代,宰相的官名也不同,如东汉时的大司徒,隋唐时代的中书令、尚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等等,唐代经常是同时有七八个宰相,宋代则是同平章事等。


到了明代,朱元璋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大学士。虽然在地位上仍旧是百官之首但是在实权等方面却彻底失去了制度上的保障。也是自明朝开始,中国古代的朝堂之上再没有宰相二字,那么为什么明代会出现这样特别的现象呢?

宰相的出现是必然的,一个朝代不可能都是贤君明主,一些昏君当政的时候,往往是宰相挑起大梁,或者说君主的能力不够,但是手底下有这么一个宰相,那也能坐稳国家。其实超越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来看,也可以看出君主制度的不必然。既然宰相就能当首脑治国,那其实皇帝除了争当大地主享受阶层的优越外,其实也并不是必须要有个皇帝。


这就说明了皇权和相权那是本质上会起争端的存在,但是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皇帝也要靠宰相治国,同时宰相的存在也是给平头老百姓往上爬的一根胡萝卜,看吧就算不是贵族、皇族,只要你参加科举当官好好治国,就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真的到了那个位置,伴君如伴虎,光着一人之下就够宰相们好受了。

能成为宰相的人,基本上都是人中龙凤,是一步步靠政治思维和才学走上来的。比起皇帝靠的大多是血脉,宰相的平均素质那是相当高。这就有了一个问题,宰相他想要去搞改革,但是皇帝因为思维没跟上,不理解宰相的意思,就三番四次地阻挠。

从这方面而言相权也是从一定程度上排斥皇权的。


这也就导致了历朝历代的皇权相权的争斗。譬如隋唐时期,当时世家贵族仍旧拥有着先天的优越地位,宰相基本都是由他们担任。皇帝们没办法做得太过,就开始了迂回路线,设立非常多的宰相,让他们各自牵制。

明朝以前是元代,在元代的时候,因为元代是蒙古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朝代,皇帝也没有完全汉化的意思,就造成了他们的政治思路与传统的中原政治的脱节。相权不仅没有削弱,还得到了空前高涨。原先的中书令宰相由皇太子担任,围着皇太子的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等等全是宰相。这样看来似乎和唐朝分离宰相权力是一个道理,但是这里有一个皇太子在。皇太子是将来的皇帝,把宰相和皇太子绑在一起,完全是在给现在的皇帝挖坑。

而在皇太子没有确立的时候,这群宰相班子自己就能形成一块铁板,反正他们按照制度上迟早就是一体的,那有没有皇太子也没什么要紧的。他们绑在一起后,甚至还能反过来左右皇太子的人选。这就是从明面上分割了皇权。


也就是有元代这样的前因,明代朱元璋走马上任后,洪武年间,朱元璋大笔一挥把宰相给革除了。可是宰相制度的革除,并不能真正的去消解皇权和相权,上文说到皇帝是靠血脉当的皇帝,他们素质不一,这个时候就需要宰相来帮着做事,所以没过多久,明代又设立了内阁大学士,虽然大学士们揽权比之前的朝代都要不容易,但是不得不说当他们揽权成功后,实际上也成为了宰相。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