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自然也有许多与蚕桑有关的故事。除了有朝廷推广的“嫘祖先蚕”神话外,为丝绸来源的蚕茧,自然也有一段神奇的故事。这则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之后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的蚕桑故事,主要解释桑蚕的由来。该故事最早见于东晋文学家干宝(286-336年)所著的《搜神记》-《蚕马》,直到今日在中国南方蚕乡依然家喻户晓。

故事讲述,有户人家只有父女相依为命,父亲出门远征只剩女儿一个人在家养马。女儿非常思念父亲,便跟马开玩笑说“如果你能把我爸爸接回来,我就嫁给你”。原文写道:“女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既承此言,马乃绝缰而去,径至父所。”

马听到这句话后,便挣脱缰绳跑去找人了並神奇地找到了女孩的父亲,而爸爸以为家里出事,便赶紧回家。但“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辄喜怒奋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必为是故。”回到家后父亲对马儿多加照料,但马却不肯吃饲料,但每次看到女孩便会高兴地跳着。女儿据实以告后,父亲為免有辱家风。便拿弓箭将马射死,之后剥下马皮曝晒在庭院中。

之后女儿与邻居一同在庭院玩耍,女儿便用脚踢马皮说“你是畜生,难道还想跟人结婚?你今天有这样的下场,不就是自讨苦吃吗?”“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话还没说完,没想到马皮把女儿卷起,凌空飞走了。

邻居看到后非常害怕,赶紧告诉父亲,但父亲已经找不到他的女儿了。几天后,才在某棵大树上找到蚕,那是女儿与马皮一同化成的。这些蚕所结之茧还比一般的蚕还要大又厚,邻居妇人特地取来养之,结果蚕收是原来的数倍。因此把这棵树命名为桑,桑就是丧的意思。从此人们竞相种植,即今日用来养蚕的树。

但为何古人会把马、女性与蚕结合在一起呢?这其中的关连是什么?蚕马故事的最后,干宝引用周代以来的“蚕马同气”之说做解释:

“案,《天官》:“辰为马星。”《蚕书》曰:“蚕为龙精。月当大火,则浴其种。”是蚕与马同气也。《周礼》马质职掌“禁原蚕者”(原蚕即二蚕,指夏秋第二次孵化的蚕),注云:“物莫能两大,禁原蚕者,为其伤马也。”汉礼,皇后亲采桑,祀蚕神,曰:苑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菀窳妇人,先蚕者也。故今世或谓蚕为女儿者,是古之遗言也”。

干宝认为辰星(古代有两种解释,一为水星,或是指心宿)即大火星(心宿二),周代以来被视为“马星”,而在当大火出现之月,正是浴蚕种之时,所以古人有以马祖“天驷”(即房宿,指神马。古人认为马无先祖可寻,故以天上的天驷星做为马的先祖)为蚕神的说法。对于古人来说马与蚕属同类之物,会互相感应,因此有蚕若丰收,则马必受损的观念。蚕食桑维生,桑叶也能作为马的饲料,也让古人禁原蚕,就是怕伤及马的食料。

蚕织与民生攸关,而马则是军事之根本,历代朝廷皆十分重视养马。且魏晋时期,战争频仍,不仅有马匹的需求,由于当时赋税改为征收实物的布疋。因此蚕马故事不仅是说明桑蚕的由来,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在古人看来蚕的头与马首非常相似,加上无法分清蚕的性别,而把软绵绵的蚕形容成:“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直接把蚕描绘成身软如女性而头如马首的生物。除此之外,女性与桑蚕的连结还可追溯至《山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即有女子吐丝的传说。另外,根据中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的记载,可知从很早的时候开始,皆由女性负责养蚕取丝的工作。因此干宝所收录的蚕马故事,其实是经过长期演变才诞生蚕、马、少女三位一体的故事。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