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面妆】

赭面妆,就是白居易《时世妆》一诗中的时世妆,在晚唐时流行,用赭石粉来染面,色彩不浓不淡:“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圆鬟垂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晕红妆】

色彩丹红、不深不浅的晕红妆,唐代温庭筠《靓妆录》说:“晋惠帝令宫人梳芙蓉髻,插通草五色花,又作晕红妆。这晕红妆是怎样的呢?当比桃花妆深一些,比酒晕妆又淡一些。唐代佚名《宫乐图》里的女郎就是晕红妆,女郎的鼻梁、前额、眼皮、耳垂、下颌都染以粉白,其他部位都染赭红。又如芙蓉妆,唐代鲍溶有《水殿采菱歌》:“美人荷裙芙蓉妆,柔荑萦雾棹龙航。”写的是身着碧绿裙衣、化着芙蓉妆的女子在水上棹船采菱。这芙蓉妆应该是如红荷花一般,当近似于晕红妆,配上碧绿衣裳,真的就像是一朵水中荷花。

【酒晕妆】

红妆中最浓的就是酒晕妆,也叫醉妆,是把两边脸涂上浓脂,和三白相衬,成为喝醉了酒一般的红妆,就像是石榴花一样。当然也有浓淡变化,如《弈棋仕女图》中的侍女,颧骨处染得最浓,向四周稍淡,眼窝处也淡。在这些画中,胭脂还与朱砂调和,形成暗红、殷红色,涂在脸上,使得色彩更深。也用胭脂与白粉调成粉红色,用在浅处。

还有一种红妆,是在双颊的颧骨部位染红,形成一对红色圆形。在唐代陶俑和绘画中都能看见。这两片红晕的边缘如果不逐渐晕开,就显得生硬。这在化妆中是忌讳的,但古典的女郎也许就以此为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里写莺莺“双脸断红”,徐士年先生说就是这种两片红晕边缘不晕开的妆容。唐代陕西李思摩墓壁画中的侍女,就以两团红脂为饰。

红妆历代在不断发展、传扬。从浅淡的红粉妆到浓烈的酒晕妆,是可以依次排出由浅到深的红妆来的。当然也不限于这里列举的各种面妆,实际上还有不少变化,从这些“红妆”中,也可以看出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品位,有利于推进对古代文化的研究。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