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有种波斯裤,无论是在陶俑还是壁画中都大量涌现。波斯裤因从波斯传入中原而得名。多为双色相间条纹状,裤腿上宽下窄,简单大方,方便实用,比起如今伊朗的黑色长袍要简洁干练的多。波斯裤在昭陵文物中的频繁出现,充分显示了唐代女性对其青睐有佳。

伊朗古称波斯,位于亚洲西南部,北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面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面濒临海湾,国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按照伊斯兰教义中的要求,穆斯林妇女在离家外出时,除脸颊、双手和双脚可以露出外,其他部位均不能外露,但对服饰颜色没有作严格要求的服饰。在伊朗上年纪的女性着装相当保守,几乎都选择黑色来笼罩自己,她们将两大块黑布拼接在一起,用料足有6米多长,巧妙的将其裹在身上,便成一件黑色长袍。当然一些年轻女性的服饰相对时髦一些,也会出现别的色彩。

然而,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在唐王朝一系列开放的民族政策促使下,波斯与唐关系密切,《旧唐书》载:“贞观十二年(638),波斯派使者没似半来朝贡献,献活褥蛇。……龙朔初年,波斯王卑路斯又来投诉被大食侵扰。中央设置波斯都督府,就委任卑路斯为都督。不久,被大食所灭。……卑路斯虽没有了自己的国家,咸亨年间还亲自入朝,朝廷任他为右武卫将军,死于此任。”随着卑路斯定居长安,众多波斯贵族也随之而来,他们在长安生活,学习,有的在官府担任重要职务。波斯文化也随着他们传入中原,并很快被唐人所接收和汲取。服饰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首先是唐太宗外甥女段蕑璧墓出土的两幅《群侍图》。第一幅宽105厘米,高155厘米。该图绘于墓内第五天井西壁小龛南面,图中绘三位侍女。右边一人头戴黑色幞头,身穿白色圆领窄袖长袍,束腰佩囊,下穿红绿相间波斯裤,裤脚饰花边,足蹬长筒黑靴,双手拱举施礼,为女着男装的形象。

唐时,女着男装、女着胡服盛行至极,上自公主王妃,下至宫廷侍女,皆尚男装。据说,一次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举行家宴,太平公主一身男装,身穿紫衫,腰佩玉带,头戴皂罗折上巾,身上还佩戴着五品以上武官所佩的砺石、佩刀等物品,雄赳赳的来到高宗面前,逗得高宗和武后笑着问其缘故。当然太平公主着男装并不是偶然,关于唐代贵妇着男装的记载非常多,说是玄宗时,宫中妇人甚至穿丈夫的衣服。从目前出土的唐代文物来看,当时女着男装、女着胡服,波斯裤是她们的最爱。虽然如今我们不能亲眼目睹唐代女性着男装的风采,所幸的是,这些生动鲜活的形象被艺术家们定格在唐代文物之中。

从大量唐代文物我们得知,波斯裤一般上身配圆领窄袖长袍,脚穿高筒黑靴或软底花鞋,这种装扮既显示出女子的干练,又透出一种娇柔之下的阳刚之美。波斯裤裤型上宽下窄,有些像我们现在女性时兴的哈伦裤,并且均为双色条纹状,跟唐代传统女装中的条纹状长裙一样,或是双色布料间隔拼接而成,或是通过晕染而成,具体为哪一种,单从文物中我们不得而知。

波斯裤之所以在唐代深受女性欢迎,首先在于唐王朝博大开放的胸怀,使得各方文化汇聚长安,可谓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其次是唐代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她们不再愿意接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的追求自身美与价值的体现。否则,在正统的封建观念里,男女装混穿,是严重的政治问题,绝不是生活小事,更不是个人爱好问题。

总而言之,波斯裤在唐代的盛行,一方面体现出唐王朝善于吸收汲取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唐时女性着装的开放与自由,在我国整个封建历史中都极为罕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千多年前波斯服饰与如今伊朗服饰文化的不同。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