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腰带离不开我国传统服饰的特点。中国传统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袍衫因其前后深长,又称深衣。

自秦汉到明清,袍衫虽然经历了由交领右衽到圆领、立领,由褒衣广袖逐渐过渡到紧衣束袖的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是局部的变化,而深衣式袍衫一直得以保持并流行了三千年。深衣的系解,在清代出现纽扣之前,一直由小带子完成。

所以说,传统服饰深衣样式和没有纽扣系解的特点,决定了腰带极大的实用价值。尤其是男子,离开了腰带就出不了门、上不成班、打不成仗;回到家要想宽衣必先解带。

我国古代的腰带按质地大分两类:一类以丝帛制成,称大带,一类以皮革制成,称革带。大带和革带的使用,具有时代特点。经历了大带为主阶段、大带与革带共用阶段和以革带为主三个阶段。唐朝之前是以大带为主阶段,唐代至明,是大带与革带共用阶段;清朝时期是以革带为主阶段。

大带和革带的使用,又具有身份特点。女性和普通男性普遍只用丝腰带,个别百姓也有使用革带的,但那是熟牛皮制成的没有装饰的韦带。因平民百姓腰韦带,穿布衣,故韦带布衣就成了平民的代称。女性和男性下层人士使用大带,以实用为主要目的。

大带在唐朝之前的官民中间得以广泛使用,百姓一般单用大带,士大夫阶层既要用大带束衣,又要用革带佩剑,所以大带和革带常同时使用。魏晋之前,由于革带粗糙,革带多在里,外用大带包之以遮其鄙陋;魏晋之后,随着革带的变革,革带多在大带之外。

唐朝之后至宋、明,随着革带的进一步美化,士大夫阶层的正装中,舍弃了大带,革带一枝独秀;到了清朝,由于纽扣的广泛使用,文官服饰的大带和革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革带按在中原地区出现或流行的时间顺序,可分为钩带、蹀躞带和玉带三种类型。钩带为中原本土独创,大体流行于魏晋之前,主要功能为束衣;蹀躞带大体在两晋时期,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内地,流行于南北朝、隋和唐中期以前时期,其功能除束衣外,主要便于悬挂随身物品。

玉带为中原本土创设的革带升级版,流行于中唐以后至宋、元、明时期,因深衣样式由宽博向贴身的变化,玉带的束衣功能逐渐减退,装饰功能以及通过帯銙显示身份地位的功能逐渐得到强化。

革带变迁的过程,也是革带功能由实用向装饰、由装饰向身份象征转化的过程。钩带和蹀躞带的流行,是革带的实用为主阶段。钩带兴于中原,主要用来束衣。蹀躞带兴于游牧民族,由于骑马的流动性,必须把必要的物品随身携带,挂在腰间的革带上,便于随时取用。

腰带作为中华古代服饰的一部分,中据腰间束衣,起到中枢的作用;中据腰间装饰,起到区分和辨别身份地位的作用。如今,虽然因服饰的现代化和松紧带在服饰中的使用,使腰带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考察古代腰带,对于我们服饰文化研究、文物研究和考古,甚至对历史题材影视、戏剧欣赏,仍具有现实意义。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