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岁在壬辰仲夏,榴月十二,新婿新妇制汉式礼服,行周制礼数,于当下西学当道之际,振兴国学之机,以示我炎黄华美衣冠,弘我中华典雅仪范。众亲友难见此礼仪,均大加赞赏,遂记于此,并附些许关乎婚礼之略知,以备诸位查阅:

【秀禾服】又称龙凤褂,中式新娘礼服之一,源自满人服饰。上身对襟衣下身长裙,其上以绣龙凤、鸳鸯、花草等吉祥图案为主。制作方法较为复杂,现今以潮汕手工最为著名。

【红盖头】一传为女娲兄妹成婚遮羞之用,最早现于南北朝,用以避风御寒。至唐初变为披肩帷帽,用以遮羞。自后晋至元,民间盖头流行不废,且为新娘不可缺少之装饰,以红色表喜庆之意。

【接亲】

古时婚礼,男方需从女方家中将新娘接回自家,一般新郎骑马在前,新娘坐轿在后,期间新娘以盖头掩头,不得示人面目。至男方家,停于院坝中央,男方主人选年轻美貌,能说会道,有儿女之女士,手持柏桠或红花,前去撩轿帘,并以美言劝新娘下轿。下轿后,轿夫接去新娘花冠,保留盖头,并将双花结红绸带一头递与新娘手中,一头自己牵,一步步将新娘引进堂屋,最后交于新郎手中。

【改口茶】古时结婚,男方结亲至女方家和新娘接回至男方家时,均需在正堂举行仪式,先拜天地,次拜家神及家庙,而后参诸亲之礼,统称为拜堂。多于当日辰巳午某一时辰举行,行礼前需在男方家堂设供案,置香烛,立家神像,陈祖先牌位等,拜堂之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如今家中已难见有祖先排位,也无正堂之规矩,故而简化为敬茶改口仪式。

【拜天地】儒家文化十分敬重天地,中国民间家庭还能见到供奉有“天地君亲师”牌位,一般供奉于中堂,“天地”牌在“君”的前面,即使是“君主”也要拜祭天地,以求国泰民安。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

新婚夫妇行敬拜之礼,需首先拜天地,以示顺应天地之造化,感谢天地赐此姻缘。

【拜天地】儒家文化十分敬重天地,中国民间家庭还能见到供奉有“天地君亲师”牌位,一般供奉于中堂,“天地”牌在“君”的前面,即使是“君主”也要拜祭天地,以求国泰民安。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

新婚夫妇行敬拜之礼,需首先拜天地,以示顺应天地之造化,感谢天地赐此姻缘。

【花轿】轿原名舆,最早见于史记,晋六朝盛行肩舆,即人抬轿。至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至北宋,轿仅供皇室之用。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废乘轿禁令,自此轿子传至民间,并日益普及。南宋孝宗皇后制“龙肩舆”,饰四龙,朱红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褥、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此为最早的“彩舆”(即花轿)。

花轿用于娶亲,最早亦见于宋代。那时,待嫁女方在家打扮停当,凌晨,男方会派来迎亲大花轿,谓“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有几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早,将来谁就会幸福美满。

【荷包】荷包古称“荷囊”。荷者,负荷;囊者,袋也。汉服无口袋,一些须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钱币等),只能放于荷包中。最早的荷包,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故又称“持囊”,“挈囊”。以后渐觉不便,才将其挂在腰际,俗谓“旁囊”。

【宫灯】

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常见有白帽方灯、纱圆灯、罗汉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珑玲世人叹,艺绝神仙惊”。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为庆贺功业,于宫中张灯结彩、大摆宴席,“宫灯”之名,由此而生。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于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至此之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

【汉服】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乃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并经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教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乃是儒家治国思想之要义,此后各朝各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并由中华法系影响包括大和(今日本)、高丽(今韩朝)、琉球、越南等地域的整个汉字文化圈。

汉服以交领、右衽为特点,用绳带系结,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补充,共分为十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一套完整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拱手礼】拱手为相见或感谢时常用礼节。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女为阴,尚右;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拱手礼始于上古,有模仿带手枷奴隶之意,意为愿作对方奴仆,后逐渐成为相见礼节。相较现代西方人握手礼,拱手礼讲究以距离为敬,更加典雅。

【沃盥礼】孙诒让《周礼正义》:“沃盥者,谓行礼时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浇沃之,而下以槃

承其弃水也。”古人礼仪重洁净,凡重要仪式,均需沃盥净手,以示尊重。

【解缨结发】古时结发指解缨。《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为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其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仪礼·士昏礼》:“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缨为许嫁标志,表示已有对象,直到成婚当夕,才由新郎解下,此所为解缨也。今人于解缨之后,剪取双方数根发梢,结成一束,存于荷包锦囊之中,谓夫妻和睦,结发同心,永不分离,此亦称结发也。

另,结发亦指成人束发,《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玉佩】《周礼·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古人生活器具多以玉雕而成,能戴于身上者,惟有玉佩。汉服佩玉用以压下裙之用,佩玉并非取其贵重,而是取其品格,《五经通义》言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同牢合卺】古人礼数,男女有别,非亲非故一般不可同桌共餐。新婚夫妇交拜后,对席而坐,共食同一牲口之肉,以示今后可共餐,此为同牢礼。随后,夫妇交杯(交换酒杯)共饮,象征合二为一,永结同心,亦寓意同甘共苦,此为合卺礼。(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同牢合卺”乃是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仪式,后发展成酒筵,并越办越大,最终演变为如今的婚宴,民间俗称“吃喜酒”。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