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与社会风俗、道德规范诸多方面密切联系的,譬如中国古代素有成人礼之传统,男子二十岁要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扎个髻再戴冠即为“冠礼”,而女孩则是十五岁盘发配笄便为“笄礼”。 这种束发传统为古代冠服制度的一部分,自周代起,中国便有相当完整的冠服制度,对不同礼俗中对应的服饰、发式都有明确规范。

先秦至汉代之发式,男性束发为冠,简单来说,就是把长发往顶上梳成一束再带上冠帽。周代男子的发型多为椎髻,也就是把头发往顶上束成直立状的发髻,周代男子把头发整整齐齐梳成椎髻后,会用冠帽将发髻套住、不让头发散乱。 秦汉时期在前朝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固定的发式,看看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便可知道当时流行的男子发饰。

这八千余士兵中,一般步兵的发髻多向上耸并略偏某一侧,似乎是用偏带裹发定型的,有些还带有冠帽。根据考古研究,自先秦起男子普遍流行“帻”这种冠饰,它实际上是一种用于束发的包头布,即用一块巾布从脑后向前把发髻捆住,在前额处打结,使得巾布的两角翘在前额作为自然的装饰。

唐人壁画上的装扮,也没有刘海的痕迹

无论幞头还是帻,我们可发现,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男子发型基本上都是长发且束发为髻,仅仅是冠饰款式上有所不同。

相比男性,古代女性的发型更加丰富,她们将乌黑的长发分股、挽束成各式各样的髻鬟,用笄将其固定后,配之以各种华丽的冠饰、如步摇等等。周代起,妇女便流行梳高髻,直至秦汉时期仍旧盛行,尤其汉代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发髻花样,有垂在脑后的堕马髻、束于顶上的盘桓髻、层次丰富的缕鹿髻等等。

古人的发型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审美决定的,所以“讲究”是绝对必须的。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