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六典》卷三记载:诸人出使覆囚者,并典各给时服一具,春、夏遣者给春衣,秋、冬去者给冬衣。其出使外蕃及傔人并随身杂使、杂色人有职掌者,量经一府已上,亦准此。其杂色人边州差者,不在给限。其寻常出使过二季不还者,当虑斟量,并典各给时服一副。去本任五百里内充使者,不在给限。

一具者,春、秋给袍一、绢汗衫一、头巾一,白练袴一、绢裈一、靴一量并毡;夏则以衫代袍,以单袴代夹袴,余依春、秋;冬则袍加绵一十两,袄子八两,袴六两。一副者,除袄子、汗衫、裈、头巾、靴,余同上。唐制,中央政府将不定期地派遣要员巡视州县,观察疾苦,覆囚理冤。按规定,需要给他们发一套衣服。呃,工作服?唐人称成套的成衣为“一具”“一副”或“一对”,所以称给“时服一具”。季节不同,发的衣服也不同。

春、秋给袍一、绢汗衫一、头巾一,白练袴一、绢裈一、靴一量并毡。春秋季给一件外袍,一件绢制的汗衫。汗衫是穿在里面的,外面罩袍,夏季天热时也可以单穿,因此一般用绫、绢等轻而薄的衣料。《通鉴》载唐代宗宠爱李泌,在宫中蓬莱殿旁边为他修建书院,还经常穿着汗衫去看他,上时衣汗衫,蹑屦过之

头巾指幞头,唐人改用极薄的罗纱做,以便更平整服帖,据说这是马周的发明。唐代有专门做幞头的罗,称为“幞头罗”。白练做的裤子一条,春秋季发的是夹裤,夏季为单裤:“夏则以衫代袍,以单袴代夹袴,余依春、秋”。裈指合裆裤,一般当内裤穿,但按敦煌文书的记载,有穷人直接把裈当外裤来穿的。

幞头、汗衫、外袍、裈+袴,再配一双皮靴,这就是典型的唐人装束了。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皮靴,鞋面用皮革,鞋内衬毡,麻线缝缀,显得非常结实。唐人说鞋子用计数,如敦煌文书里春衣:汗衫一领,皮鞋一量(真的是皮鞋喔),共一对。即春衣一套,含汗衫和皮鞋。

如果是冬天,袍内应絮绵。注意偏旁部首,是字旁,指丝绵。颜师古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简单地说,就是以下脚茧和茧表面的乱丝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絮状物,好一点的称为绵,次一等的称为絮。

唐代棉花种植还没有普及,只在新疆等少数地方有产,所以唐人所说的绵衣”“绵袍都指丝绵。唐人冬季穿绵袍,加绵十两。袄子是冬衣,比袍略短,加绵八两。绵袴,也称复袴,加绵六两,这是冬装。

唐人衣着大致如此。夏季穿衫,天气凉一点加半臂,春秋季外面罩袍。冬季穿绵袍,也可上穿棉袄,下穿绵袴,外面罩袍。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