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汉服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无论各大旅游景区还是都市大家小巷,穿着汉服的女孩子越来越多。不过,在穿汉服之余,了解汉服的一些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随着人类思想与审美的发展,还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民俗、礼教和文化。

所谓汉服,指的是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服饰从过去单纯的御寒遮挡风雨到审美到身份的象征,从商朝初步形成到清朝时期的我国汉民族传统服饰

服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历代诗词歌赋中都有表现,而在《诗经》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诗经》305篇中有65篇涉及服饰描写。

这些诗歌生动地描写了先秦时期,汉服的发展历史和先民们的生活。这里,我们来盘点一些诗歌或者诗句。

第一、先秦时期的汉服主要材质有哪些?

当时,先民的汉服材料为葛麻。《诗经 周南 葛覃》就生动地记载了先秦时期,人们主要穿着麻布衣服,漫山遍野的葛麻是先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当然,那时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用刀割来葛藤,浸泡在河水中,因为河水流动,不会让葛藤发臭。然后用蒸煮捶打揉搓方法抽出里边的纤维,细纤维织成细布,作内衣,舒适,贴身穿,粗纤维纺织成粗布做外套,厚实耐磨。而葛麻或者其他麻做成的衣服一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服饰,甚至在民国农村,农民也是穿麻布衣服。

因此,当时汉服的主流就是麻布衣。

附《诗经 周南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第二、先秦时期汉服开始有色彩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汉服文化,从《诗经 邶风绿衣 》里,汉服有了上衣和下裳,有了里子和面子(双层服饰)绿衣黄里,绿衣黄裳,绿色衣服面子,里边是黄色里子,绿色上衣,黄色下裙,色彩搭配很舒服,鲜明靓丽清新,这也说明当时的人们审美还是很不错的。当然,先秦时期,黄色没有被王室垄断。

国风·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而《诗经豳风 七月》更是将先秦时期各个季节或者节气制作各种不同的服饰写得淋漓尽致。

《七月》是以时间为轴线,叙述先秦时期农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和他们清苦的生活。而制作服饰更是当时妇女们主要劳动。从春天采桑养蚕,抽丝纺织绸缎染色为周王室的公子小姐以及贵族们制作华美的服饰。到冬季狩猎为公子贵族制作貂皮大衣,到夏历九月,妇女们为家人赶制寒衣,都描绘出繁忙的场面,也从侧面表现出妇女们灵巧的双手。同时,从这首诗歌中看出汉服的发展比过去更进一步,色彩更加丰富,有了黑色和大红色。从材质来看,有了丝,有了皮毛等材质,足够抵御寒冷,也足够气派,但这是王公贵族们的。

贫苦人家的寒衣也只有麻布。

第三、先秦时期,先民中间依然存在以物换物的交易,同时,这种交换也让他们有了自由恋爱的地盘。

《诗经 卫风 氓》一开始出场的就是一个貌似憨厚老实的小伙子,笑嘻嘻地抱着一捆布来换取姑娘的丝。当然,他可不是来换丝的,来了就向姑娘求婚,而且要姑娘立马嫁给他,虽然那时自由恋爱,但还是要有媒人撮合啊。于是姑娘让小伙子找媒人说合,然后一段姻缘玉成,然而,男子却始乱终弃,抛弃姑娘。这出悲剧中的物就是布和丝,都是制作汉服的材料。

第四、先秦时期,服饰成为区分身份地位的标志,而这种区分一直延续到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

《诗经》中描写人物的一大方式是服饰描写。从服装的颜色、材料、样式,我们可以分辨出主人公的身份与其所处社会的阶层或阶级。

至春秋时期,服饰已出现以红、黄、黑、蓝、绿、白为主的各种不同的颜色。其中贵族以正色为贵,尤其崇尚红色。

《小雅·采芑》中描述了周宣王卿士、大将方叔为威慑荆蛮而演军振旅的画面。“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主人公方叔服其命服,朱衣绿佩,气势汹汹。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重点描写了方叔所穿的衣着,刻画了一位勇猛自信的贵族大将形象。其中“朱芾”最是点明方叔为王卿士的重要身份。

从《小雅·斯干》中的“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与《曹风·候人》中的“彼其之子,三百赤芾”,我们也可以看出贵族的服饰尤以红色为主。所以,在《诗经》时期,朱红色衣服为贵族身份的象征。

第五、先秦时期,汉服承载着表达情感的作用

《绿衣》中睹物思人,丈夫通过对妻子留下的那套绿衣黄裳的描述,表达他对妻子的怀念。《缁衣》通过一位妇女给自己的丈夫亲手制作黑色的上朝礼服,一次不合适又修改二次,反复修改,直到完全合身才亲自给他穿上,表达对丈夫的爱慕。《郑风·有女同车》通过对女主人公佩饰的描写,表现了男子对他所娶女子的赞美。而《出其东门》仅仅一句“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和“缟衣茹藘,聊可与娱”就表达他对白衣少女的喜爱,弱水三千,我只饮一瓢。

而同样的《羔裘》这首诗,在《郑风》中就表达了对一位正直无私的君子的赞美。在《唐风》中就充满对伪君子的鄙视。不是服饰的错,是人的错,正人君子穿着羔裘更加光彩照人,趾高气扬的 伪君子穿着羔裘让人生厌。

附:《郑风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同样的《无衣》在《唐风》中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他明明有许多衣服,但还是觉得自己缺少衣服,哪一件都不如自己妻子做的那件穿着舒服。也许,在他妻子活着时,心里根本没有这样的感受,甚至觉得妻子做的衣服老土了,可是,一旦妻子离去,心里却觉得妻子做的衣服才是最好的。

而《秦风》中的《无衣》却表达一种铁血气概和战友之间生死与共的情感。战友之间的情感有多深,长袍、内衣、战裙都可以共同穿。不过,我觉得应该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我们的衣服都是统一的。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军人在从军之前都是老百姓,服装也是五花八门,一旦来到部队,就有了共同的军装,而军装带给将士们同样的情感,这就是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情感。

附《唐风 无衣 》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附《秦风 无衣》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盘点《诗经》中的汉服,我们更加感觉到中华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汉服更加有自豪感。穿汉服,更要懂得中华文化。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