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会典》记载“锦衣卫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赐绣春刀、鸾带大红蟒衣飞鱼服,以便护大驾行大祀诸礼。

从早年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到近两年大热的《绣春刀》,锦衣卫令人印象颇深,而锦衣卫的标识便是飞鱼服、帽儿盔、绣春刀,以及纵马长街的权臣张扬跋扈模样。

影视剧演化之下,而关于飞鱼服,到底是个什么服装呢?

先从飞鱼说起。

飞鱼是一种图案,名字叫鱼,但却非鱼,“双足,四爪,两翼,鱼尾”,头相似龙,爪为四爪、尾似鱼尾、身有飞翼的神兽,飞行在大海之上,据说是《山海经》中的神兽,象征着天下太平。

在《明史·舆服志》有记载,正德皇帝朱厚照封赏臣子,让一品官斗牛服,二品官飞鱼服,三品官蟒服,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斗牛、飞鱼、大蟒、麒麟都是神兽,造型都很像龙,但飞鱼有鱼鳍,斗牛有牛角,麒麟有牛蹄。

锦衣卫本来并没有资格穿飞鱼服,但是明朝皇帝比较任性,经常破格赏赐亲信太监和亲信侍卫穿只有王公大臣才能穿的服色。

再来说曳撒。

飞鱼服在明朝,是曳撒的众多纹样款式之一,曳撒又称"衣色""一色""一撒",发音承袭自元制。在明朝早期仍多称呼断腰袍为质孙,并且依其主要特点作为内廷侍卫服饰;明朝后期曳撒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款式也不断变化,并且和传统汉服融合、最终成为汉民族服饰的一部份。永乐以后曳撒的称呼逐步增多,窄袖也逐渐变为琵琶袖。

在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以后也延用了曳撒形制,虽然是蒙古人发明的、但是最流行曳撒的朝代却是汉族人的明朝。但是原本蒙古的曳撒没有交领右衽的规定,左衽、盘扣、蜈蚣扣甚至都是也曳撒包含范围,明朝以后因为极力恢复汉文化、把蒙古族的曳撒和原本的汉服特点进行融合,创造出了现在在汉服中的曳撒形制。

明朝中期,锦衣卫以及武官的官服采用曳撒样式,逐渐摒弃元朝的传统样式、开创出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形式。例如麒麟服、飞鱼服,这样的充满汉民族花纹的曳撒大批出现,大大增加了曳撒的华丽性和装饰性。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袖子越来越长,和传统汉服的长袖已经无异。曳撒,正式成为明朝汉服的一种代表款式。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