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彩绘红陶骑马胡商俑于1990年出土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昭陵韦贵妃墓。此墓是乾陵193座陪葬墓中距太宗陵寝最近、规格最高的陪葬墓之一。

墓主韦贵妃(597年~665年),名珪,京兆杜陵人(西安),出身于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 京兆韦氏。韦贵妃初嫁渤海望族李雄之子李友珉。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太宗攻克洛阳后纳其为妃,生临川公主李孟姜和纪王李慎。贞观元年册立其为贵妃,永徽元年册封为纪国太妃,随纪王李慎居藩,死后陪葬昭陵。韦贵妃一生跌宕起伏,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她的形象。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型社会,“天下华夷如一”,包容开放的政策制度与兼容并蓄的文化,吸引着大批胡人来唐贸易。这些胡人形象通过陶俑、壁画的形式得以保存。陶俑及壁画再现了唐朝胡人的生活情景,是研究唐朝胡人服饰的重要资料。

同时,唐代厚葬之风盛行,明器(古代陪葬的器物,即冥器)制作盛极一时。在已挖掘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胡俑,大体可将这些唐朝胡俑形象分为以下五类:文吏俑、武官俑、乐伎俑、胡商俑和侍从俑。

胡人是古代汉族对异族的一种统称,泛指古代北方和西方地区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胡人所指的范围也不同。

此胡商俑材质为红陶,采用了彩绘工艺,头戴黑色帽子,形似席帽,材质更像毡帽,其造型与现代帽子非常接近。中原以南的首服大多出于礼制,且被记载下来。北方因风沙寒冷环境,帽子更多呈现实用功能。

尤其是北方狩猎游牧民族行走区域比较大,民族服饰互融特征明显。尤其是到长安来的胡人以商旅居多,就更多的与西方互相影响的服饰。唐朝对应欧洲的中世纪时期,拜占庭服装中有很多受东方中国影响的服饰特征。

胡商俑内着绛紫色圆领衣,外穿红蓝双面、双翻领对襟窄袖胡服袍,翻领呈三角形。唐代胡服的领型主要有翻领和圆领。翻领又有单翻领及双翻领两种形式,且翻领的形状有条形窄领和大翻领,在唐代胡俑中都很常见。唐朝胡服的翻领属于开合两用的领子,更加适合北方寒冷风沙的环境和旅行的功能性要求。

马上胡商俑下穿白色裤子,足蹬黑色尖头靴,腰袱缠绕在腰上,坐于黑色鞍鞯之上,面相浑圆、阔鼻厚唇、双目圆睁、双唇紧闭,神情惊诧;他双臂弯曲,双手紧握呈控缰状,手心有空洞,说明原本是有握着的东西的,但是可能因为年代久远在墓中已经腐烂掉了;马剪鬃缚尾,低头嘶鸣,马背驮红色货囊。

这件唐彩绘红陶骑马胡商俑,通高51厘米,马长46厘米,造型高大,制作精美,人、马比例准确。人物塑造异域特征明显,神态威严警惕,马的造形生动逼真,富有动感。这件唐彩绘红陶骑马胡商俑,通高51厘米,马长46厘米,造型高大,制作精美,人、马比例准确。人物塑造异域特征明显,神态威严警惕,马的造形生动逼真,富有动感。这几天在追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同时,看这些唐朝资料,很有穿越的感觉。

唐朝的兼收并蓄,使唐人与胡人的往来非常密切,文化相互交融,胡俑便是这一民族融合的最好见证。骑马胡商俑将唐代各国各地的贸易往来真实的状态呈现在我们眼前,为研究大唐经济、贸易、对外关系和服饰等提供了形象的历史资料。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