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除皇太子外,皇帝其他的儿子均封王爵(亲王),十五岁选婚,出居京邸,到年长时“之国”(前往封地)。皇女封为公主,成年后由有司拣选驸马。皇子、皇女们的少年时期都在宫中度过。

皇太子、亲王以及亲王世子、郡王在受封之后,都会由朝廷赏赐冠服,如冕服、皮弁服、常服以及嘉靖时期创制的保和冠服等,皇太子妃及诸王妃、公主、郡主等也有相应的冠服。

冠服

按《大明会典》“永乐三年”制度,皇太子、亲王用九旒冕,以桐木为綖板,覆绮于外,玄表(上)朱里(下),前圆后方,前后各垂九旒,每旒以五彩缫贯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九颗。用玉衡维冠,两端以玄紞垂青纩充耳,用青玉珠,下承以白玉瑱。冠插金簪,系以朱纮、朱缨。亲王世子用八旒冕,綖板前后各八旒,每旒用五彩缫贯赤、白、青三色玉珠八颗。郡王用七旒冕,綖板前后各七旒,每旒用五彩缫贯赤、白、青三色玉珠七颗。

洪武元年即拟定了皇太子和诸王的冠服,当时的方案是:“(诸王)服衮冕九章,冕用五采玉珠九旒,红组缨,青纩充耳,金簮导。”后虽加以修订,但主体没有大的变化。国家博物馆所藏《岐阳世家图像》中有明代陇西恭献王李贞和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父子的冕服画像,是明初“诸王”衮冕的珍贵形象记录。

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的冕服与皇帝冕服形式上保持一致,但在颜色、纹样等细节上有着严格区别,如皇太子、亲王皆用衮冕九章,但皇太子作为储君,与皇帝一样使用玄衣(玄色上衣),而亲王只能用青衣(青色上衣)。

皮弁服

皇太子与亲王在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时穿皮弁服。《明实录》记载,嘉靖三十二年,礼部拟裕王、景王婚后一切礼仪,其中定二王朔望入宫拜见生母、二王和王妃生日时在生母前行礼,都穿皮弁服,在父皇前行礼则穿冕服,以示隆重。

皮弁外覆乌纱,皇太子、亲王为九缝,每缝前后各用五彩玉珠九颗。在冠武及贯簪、系缨处都饰以金。冠插金簪,系朱缨。世子的皮弁为八缝,每缝前后各用三彩玉珠八颗,郡王皮弁为七缝,每缝前后各用三彩玉珠七颗,皆与冕旒相应。皮弁服用绛纱袍、红裳,并有蔽膝、中单及佩绶等,形制基本相同,唯中单领部所用黻纹数量有异(其差别与冕服中单同)。

常服

尽管制度上皇帝与皇太子、诸王的翼善冠完全一样,但在实际使用中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区别彼此等级。王夫之《识小录》里提到:“翼善冠脚直指上。脚,俗谓之翦翅,王冠脚俯垂向前,郡王冠脚既前垂而又斜迤向中,品官则平列冠下,此上下之别也。”

常服之衣为圆领袍,大红(赤)色,早期为窄袖,后期袖渐大,形制与皇帝所穿常服圆领相同。在前胸、后背与左右两肩处装饰有四团龙,故称“衮龙袍”,袍身两侧开衩,有双摆。袍内通常穿搭护和贴里,搭护为半袖或无袖,领部缀白色护领,衣身两侧也有双摆,衬在圆领袍摆内。革带用玉带銙(带版),皁(黑色)靴以皮革制作。《明实录》记载,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潞王喜得第一子,次年正月,明神宗颁敕旨予以祝贺,并赏赐钱物,其中有玉带一围、大红纻丝常服和红罗常服各一袭。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