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名词很多人感到疑惑是因为在汉服中常见,但是汉服用的服饰史名词绝大多数都是有错误、偏差甚至是杜撰的,极容易望文生义,就如“道袍”不知道的人就会直接理解成道士之袍,所以其次要把这些词当作专有名词看待,不要随意拆解理解。

道袍和直身非常相似,很长时间里大家都分不清楚它们的区别,因为明人自己也经常混淆,后来依据《酌中志》记载“直身,制与道袍相同,惟有摆在外”判定了区别。

两者均为交领长袍,两侧开衩有摆,区别在于,道袍和直身有摆,道袍摆在内,直身则像圆领袍一样摆在外,所以直身可用场合会略正式于道袍。

在《徐显卿宦迹图》里可见直身使用场合与圆领袍相似。圆领袍可以缀补子,直身也可以缀补子,且圆领袍是属于常服,而道袍则是便服,直身所用场合或高于道袍。

常服也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望文生义为平常之服,而是常朝之服,所以它其实是一种礼服;便服才是日常服饰。

直裰与前面两者相比,一般认为是两侧开衩且无摆,所以比有摆的道袍还要更低一个穿着层次。在一些画像里仆役或庶民所穿的,很有可能就是直裰。

但是按记载,直裰早期可能不是这个样子,而是类似贴里那种,上下分裁,下半身打褶的样式。此外,直裰也是佛教服饰词汇,在一些明人小说里提到的直裰很有可能指的是这种分裁打褶的直裰,而非通裁开衩的直裰。

关于直裰《百丈清规》卷下,大众章记相传前辈见僧有偏衫而无裙,有裙而无偏衫,遂合二衣为直裰。将原本不相干的偏衫与裙缝合为一,成为类似连衣裙的长衣。

考虑到《礼记·深衣》的成书年代,这些大儒们所作的应该都有问题,又由于缺乏当时的服饰文物及各人对文献的解读不同,对于《礼记》所载深衣是什么样子的,至今仍有争议。

此外,明代也有深衣,容像和出土实物都有,和上面又不一样了,用途也有所不同。明代深衣与前面的道袍类的不同在于,浅色衣身,深色缘边,上下分裁,下半身拼幅,多搭配幅巾。它的地位特殊,并不会在日常穿着,而是配合一些儒家色彩仪式场合穿着,所以他并非人人都穿。

其实直裾出现在这里是不合适的,直裾并非一种款式的名字,而是一种衣襟样式。所以一般我们只会有“直裾袍”、“直裾襌衣”这样的称呼,并不会出现直接用直裾来表示某个款式。

又因为一般衣襟基本都是属于直裾的,所以除非为了区别曲裾,不会特别表示出来。

但是《说文》里又说“直裾謂之襜褕”,而襜褕究竟除了直裾还是怎样尚不明了,所以直裾的使用范围是怎样的也是有待商榷的。

(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