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氅衣】又称鹤氅,旧制原不缝袖,故名之曰氅也。晋代已有记载,多道家用,宋代文人好鹤氅,明代士人多作便服外套用。形制与披风相似,对襟,直领,大袖,衣襟用长带一对系结,衣身多为浅色,领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缘边,两侧一般不开衩(也有做成开衩的)。氅衣披风外形接近,有时两者也混称。

【披风】汉服款式之一

男女皆可穿用,直领对襟,两侧开衩,衣无镶边,与衣同色的领缘到胸前,披风和其他便服搭配。披风和氅衣(又叫鹤氅)类似,区别是,氅衣多衣身缘边且多数两侧不开衩。(注:披风和斗篷是不一样的,斗篷为披在肩上的无袖外套,且斗篷非汉服为清国胡服。另,披风下摆交叠问题一直很郁闷。)

【褙子】汉服款式之一

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对襟长袖,直领,领緣直通底部,穿着时衣襟多敞开,衣身有长有短,有宽有窄,两侧开裾,最高开衩可至腋下。明制褙子和宋制稍有不同。明.三才图会 写,褙子,即今之披风。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披风领緣多只到胸前不通底。

【直裰】汉服款式之一

因其衣长而背有中缝直通下摆,故名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造型雍容儒雅,宋时已有此衣式,为一般士大夫平时所常穿,也是明代士人主要的便装款式,交领,衣长过膝,无摆,系扎的腰带络穗、丝绦。若加内摆则为道袍,加外摆则为直身。

【道袍】汉服款式之一

交领右衽大袖长袍,领子常镶白色护领,收袖口,衣身两侧开叉,从外襟的左侧和内襟的右侧开叉处分别接出一片布,一般打三道褶,纳入后襟至中脊处,谓之 暗“摆”。下图为孔府旧藏和现代身穿道袍的汉纸们。

【襕衫】

出现于唐流行于宋明,《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圆子生、州县生服之”。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取消了膝襕,可能有以衣缘象征膝襕的意思。中为宋制襕衫,右为明制襕衫。

【曲裾】

曲裾的特点是衣襟接长向后交掩,出土的实物也只看到马王堆的了【个人认为马王堆那个类型的曲裾,外面应该还套有衣服,如图这样,仅供参考。另:这种宽缘的曲裾袍有意见认为领边要堆折一下,形成重领的效果。外面再套窄缘单袍。】

【直裾】

直裾,上下分裁后缝合,衣身两侧不开裾,交领右衽,马山楚墓,马王堆都出土过类似的衣服,但细节有很大的不同。后世仍有穿类似的衣服,细节已有很大变化。

【半臂】汉服款式之一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半臂这个名称,在古代不同时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样。现在普遍来讲,多指袖长及肘、交领或对襟的短上襦。

【齐胸襦裙】

是襦裙根据系结位置分出的一种款式。她是将裙头和系带束在胸上方,顾名思义曰“齐胸”。起于隋,兴于唐。裙摆垂坠,飘逸,分对襟和交领,对襟居多。齐胸襦裙上襦多束于裙内。很多人容易把齐胸襦裙和韩服弄混,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韩服上衣交领的系带多在胸前,上襦多在裙子外,韩服是由明制衣服发展而来的。

【袄裙,或者叫 衫裙】

——上袄下裙,汉服款式之一。长袖袄衫,交领右衽,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两侧裙幅打褶,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上多装饰膝襕纹样,故也称襕裙。袄裙的款式影响了朝鲜宫样及中国其他民族。

【对襟襦裙】汉服款式之一。襦是一种短衣,最长到膝部,搭配间色裙或素裙。对襟襦裙特征是直领,对襟,衣袖有宽窄两式。两晋时期襦裙腰间可以配束带,带下有围腰,是比蔽膝短的一种腰饰。

【交领襦裙】汉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领右衽。襦裙作为汉服的主要形式,细节一直有变化,有的为深交领至腋下,袖緣很宽,袖根宽于袖口,有腰线,多认为是中衣款式。也有的为浅交领,袖根和袖口宽度一样,为直袖,袖緣窄,有腰线,多认为是外穿的襦裙。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