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端午的节令习俗,大家一定能想到许多。除了美味的粽子之外,端午还讲究装饰象征吉祥驱除毒气的什物,以及各种纪念活动,但是要说穿什么,大家是不是脑中空空?

迎合节日气氛,古人的穿衣思路一般是根据相应的节令元素,将这些纹样元素装饰在衣物和配饰上。毋庸置疑,在端午节,这些纹样中最常见的就是五毒纹样了。端午时值五月,为恶月,重五之日则为凶日,端午的主要活动则是为了避邪驱疫。或许是出于相信“以毒攻毒”的原因,五毒虽作为驱除的对象却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一大时尚。除五毒外,还常见艾虎、天师等可以降服五毒的象征,以及时令花卉瓜果等图案。

五毒的概念在宋代形成雏形时尚不流行,但将艾虎作为布料纹样裁成衣物的习俗已经出现。宋《梦粱录》卷三写道:

内更以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及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

您再看看这半阕杨无咎的《齐天乐》: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此类描写端午民俗的诗词不可胜举。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的端午节除了穿艾虎衫,还有男戴艾叶、女簪艾虎符钗,以及系五色长命缕、佩灵符香袋这样的习俗。

到了明代,端午穿五毒的习俗则成为更加普遍甚至泛滥的现象。妆花、织金、刺绣等织造工艺使得端午吉服极尽华丽。

元宵则灯笼,端午则天师,中秋则月兔,颁历则宝历万年。

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

——刘若愚《酌中志》

你看,当时对每个节日的服饰纹样都有详细的记载,要是在宫里上班,这样的衣服不只端午这一天穿,能穿将近半个月呢!可见端午节在当时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节日。

看了这些华丽的文物之后,你心中可能还有问号:夏天穿织纹这么繁复的衣服不会热吗?

其实,这些衣服大多都是用纱、罗和葛等轻薄凉快的面料制作的,每一种面料的纺织技术决定了它们经绞结构的不同和透气性的差异,以凉爽地度过盛夏。

根据《旧日京遗事》记载,每遇节庆如端午之日,人们会以纱纩裁制节令新衣,节后典当出去,次年再购置新衣。放在今天就是“去年的衣服配不上今年的我。”看来爱买新衣服这件事从古至今都没变呀!

而古代政府有一项人性化的服务,就是在端午节前大量赏赐夏季服饰。这一政策最早的时候固然只针对几个极为重要的官职,诗圣杜甫就受到过这样的恩赐,还专门写了一首诗: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杜甫《端午日赐衣》

五代以后,端午赐衣成为一项正式制度被全面推行,对象也扩大到各级文武百官,此时衣物的面料和数目也更加具体化和细节化。

时服。…乃遍赐之。岁遇端午、十月一日,文武群臣将校皆给焉。

——《宋史.舆服制》

及分赐后妃诸大璫近侍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及紫练、白葛、红蕉之类。大臣贵邸,均被细葛、香罗、蒲丝、艾朵、彩团、巧粽之赐。

——《武林旧事》

可以发现,除了各式清凉的衣料之外,端午赏赐品类也十分丰富,赐衣习俗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这么优良的传统习俗怎么就断了呢?

除去衣物之外,追求精致的古人们也发明了很多的“端午周边”,如钗饰、五色缕、荷包、五毒扇等等,此处就不一一赘述啦。

在承前启后的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挖掘新的穿衣思路,在服装配色上契合端午主题,从传统五色之中选色搭配;或者用简单的三角纹、可爱的粽子或瓜果纹样的衣服,让传统元素成为新的时尚,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传承呢?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