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钱的人腰间都系着金银玉石,穷人家可怎么办?这个时候小剧场就该上演清贫人家的小姑娘为心上人绣荷包的剧情了。

荷包是古时候类似零钱包一样的存在。荷包的前身叫做“荷囊”,放一些随身携带的印章、钱币,但是古人也会把毛巾放在荷囊中。荷囊比荷包大得多,一般都是手提肩扛,不像荷包一般小巧而便于系在腰上。后来大约觉得扛着有些不习惯有些累赘,就改成系在腰间,故称为“旁囊”。

在《隋书·礼仪志七》有记载:“ 班固 《与弟书》:‘遗仲升兽头旁囊,金错钩也。’古佩印皆贮悬之,故有囊称。或带於旁,故班氏谓为旁囊,绶印钮也。”

到了唐朝,放印章等重要物品的囊和装细碎物品的囊分开了,唐朝时的妇女尤其喜欢佩戴荷包。但是“荷包”一词正式出现已经是宋代了,到了明清也有了“顺袋”这样的称呼。

荷包的前身叫“荷囊”。荷者,负荷;囊者,袋也。所谓“荷囊”,即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袋。因古荷包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钱币等),只能贮放在这种袋里。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称“挈囊”。以后渐渐觉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将它挂在腰际,并形成一种习俗,俗谓“旁囊”。制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故又有“囊”之称。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