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一双鞋子,它的历史可谓久矣。大约5000多年前,中国仰韶文化时期,鞋子就出现了。

“鞵”,《说文解字》中注解为:从革奚聲。革就是指动物的皮。最原始的鞋子,就是用兽皮制成的。 将兽皮分割成小块,然后包裹扎在脚上,这是鞋子的雏形。以当今的眼光看来,这种鞋子只能称之为袜子

鞋子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双脚,使脚免受伤害。我们祖先筚路蓝缕,在遍布荆棘的土地上栉风沐雨、辛勤开垦,双脚赤裸没有防护,极易受到伤害。尤其到了冬天,天气凛冽寒冷,穿上鞋子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 

相传,黄帝的臣子,一个名叫则的人,是最早制鞋人。他用麻编织,最终发明了鞋子。黄帝嘉奖,将其封于於,就是现如今的河南省内乡县。后世尊称他为於则。

《太平御览》中提到:於则作履扉。

从赤足到穿鞋,这是一大进步。 

鞋子最初出现时,是没有左右之分的。古代鞋子的材料有动物皮毛、枯草、棉花,后来纺织业兴起,麻、布、帛、丝等都可以用来制作鞋子。明代的《说郛》丛书中,引用了这么一句话:古人以草为屦,皮为履,后唐马周始以麻为之,即鞋也。这些材质大多比较柔软,同时古人做的鞋子相对宽松,尺寸也比较大,所以即使没有左右之分,也不必担心穿不上。

在先秦时,鞋子不仅没有左右之分,也没有男女之别,男女鞋子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

鞋子有不同的称呼。常见的有:屐、履、屦、靴等。

《周礼·天官》中记载了一种官职,即屦人,就是指专门管理鞋履的官。足见周朝时,制鞋、穿鞋已经很普遍了。 

古代的鞋子不讲尺码,只说鞋号,称之为“脚第几”,这就是为什么男女鞋子差异不大的原因。 有一个成语郑人买履,讲的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个人要去买鞋子,他先在家里用根绳子量好脚的大小,谁知到了集市上,他忘记带那根绳子了,等他回家取来,集市早散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当场试穿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绳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不分左右的鞋子,古时被称为“直脚鞋”,也叫做正脚鞋。分左右的鞋子,比如左右颜色、款式不一的,这种鞋子被称为运脚鞋。运脚鞋的地位卑贱,只有贱民才会穿,一般人是不穿的。 到了1876年,清朝光绪初年,上海人沈炳根成功制成中国第一双分左右的皮鞋,这是我国第一双现代皮鞋,沈炳根也被后人称为现代皮鞋始祖鞋匠。至此,鞋分左右,成了科学、人性的设计。现如今,鞋子的款式、花样繁多,在御寒、护足之外,更具有美观观赏功能,往昔与之已不能同日而语了。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