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织物类,由各种丝棉麻织成、编成,通箱“绦带”。一类皮革类,由各种生、熟皮革制成,通称“革带”。

绦带和革带一直并行发展,运用在不同款式上各有所长。但革带在日益制度化的过程中,逐渐退出日常生活,成为官服的一部分。绦带则在宋明时期成为了民间的主流。

“绦带”是丝用服带的通称。亦有“绦”、“组”、“带”等细称根据织造方法,组织结构、颜色、功用的不同,腰带还有缟带、素组、绖(die二声)带,郿(mei二声)绦、盘绦、赤绦、鸾带,大带等众多的称呼。绦带的不同部分也有不同称呼,例如女带上的结称为绸缪,下垂部分称为襳缡bi四声 li二声),活结称为,死结称为

绦带—带具系束绦带除了直接将两端束结外,还可以装上带钩勾、绦环等带具。除了带钩,南宋时期还出现了绦环。早期的绦环为环装或由钩和环组成,后来,工匠打破一钩一环的格式,将之设计为对称的部件,互相搭扣,并雕刻精美纹样。

后来还将绦环设计为一个整体,只在背面设两个钮或两个穿,用来和套在绦带的卡子相括结,以控制腰带的长短。虽然样式有了改变,但习惯上人们还是讲他们成为绦环。清代以后,由于服制的改变,带钩和绦环使用减少,逐渐成为收藏赏玩品。

“大带”与一般绦带不同,它属于礼带,用以在隆重、礼仪场合搭配礼服。“大带”这个词用在丝帛腰带上,也用在革带上,虽然材质形制不同,但意义相近。一些服制情况下两者也同时使用。“大带”在一些文章中,还是绦带的统称,而大带的垂带–“绅”也有时用做大带的代称。虽然历代“大带”颜色材质细节方面都有差异,但必须有垂带(绅)这点没有改变。到了明代,大带的形制发生了较大改变,带用扣绊、系带围合,腰带不长所以不会有垂带,因此人们把“绅”直接给缝在大带上,可见它的重要性。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