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织物类,由各种丝棉麻织成、编成,通箱“绦带”。一类皮革类,由各种生、熟皮革制成,通称“革带”。绦带和革带一直并行发展,运用在不同款式上各有所长。但革带在日益制度化的过程中,逐渐退出日常生活,成为官服的一部分。绦带则在宋明时期成为了民间的主流。《梦梁录》中记叙里杭州市沙皮巷就有陈家绦结铺,即绦带的专卖店。直到清代,还有纬带行会。

“绦带”是丝用服带的通称。亦有“绦”、“组”、“带”等细称根据织造方法,组织结构、颜色、功用的不同,腰带还有缟带、素组、绖(die二声)带,郿(mei二声)绦、盘绦、赤绦、鸾带,大带等众多的称呼。绦带的不同部分也有不同称呼,例如女带上的结称为“绸缪”,下垂部分称为“襳缡”(bi四声 li二声),活结称为“纽”,死结称为“缔”。

绦带——直接系束系腰带最直接的便是将两端直接束结,打结方式大多为常见的简单样式。衣,袍外束腰带随着时代和款式有着不同变化。例如先秦到汉唐时期的女装襦裙多为裙掩衣款式,所以绦带系在衣裙外既实用又美观。不过魏晋和唐代也有不少衣遮裙款式,如衫裙和半臂,这种款式甚少见到外系腰带。到了宋明时期,褙子及衣掩裙样式的流行,裙带作用大过了腰带,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在劳作时候系上腰带,固定衣摆而方便工作。女装袍服都将腰带系在袍外,汉代以后,民间女袍减少,基本只有后妃礼服和宫廷侍女服系腰带(革带),明末,女子长袍(长衫、大袖杉子)开始流行,虽然形制和以前大不相同,但也常在长衫外系绦带。另外,明代也有称绦带为汗巾,汗巾上绣花,销金等装饰,既可以当腰带使用,又可以用来扎在头上做头巾。明代男装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不系绦带情况,显得洒脱随意。

绦带—带具系束绦带除了直接将两端束结外,还可以装上带钩勾、绦环等带具。除了带钩,南宋时期还出现了绦环。早期的绦环为环装或由钩和环组成,后来,工匠打破一钩一环的格式,将之设计为对称的部件,互相搭扣,并雕刻精美纹样。后来还将绦环设计为一个整体,只在背面设两个钮或两个穿,用来和套在绦带的卡子相括结,以控制腰带的长短。虽然样式有了改变,但习惯上人们还是讲他们成为绦环。清代以后,由于服制的改变,带钩和绦环使用减少,逐渐成为收藏赏玩品。

明代大带历代大带的形制都为长条带型,到了明代,则发展出了新型的形制,就是在长条的基础上,将垂带分离出来,再缝合在带子的两端下方,大带由带耳或细带、带扣结系。有的还在大带上缝上绦绳,起到固定和装饰作用。明代,除了官员大带外,民间大带井没有太严格的规定,不过同样有大带缘边,带体素面等特点。

“大带”与一般绦带不同,它属于礼带,用以在隆重、礼仪场合搭配礼服(冕服、祭服、深衣、直裰等)。“大带”这个词用在丝帛腰带上,也用在革带上,虽然材质形制不同,但意义相近。一些服制情况下两者也同时使用。“大带”在一些文章中,还是绦带的统称,而大带的垂带–“绅”也有时用做大带的代称。虽然历代“大带”颜色材质细节方面都有差异,但必须有垂带(绅)这点没有改变。到了明代,大带的形制发生了较大改变,带用扣绊、系带围合,腰带不长所以不会有垂带,因此人们把“绅”直接给缝在大带上,可见它的重要性。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