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虎纹绣罗衣于1982年湖北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是战国中晚时期的刺绣珍品。龙凤虎纹绣罗衣是由两个对称的花纹单位组成菱形图案,菱花长约38厘米。四边则是用褐色和金黄色彩线各绣了一龙和一凤,衣服中间则绣了对向双龙和背向双虎。虎身斑纹红黑相间,虎牙、眼、爪,用异色相嵌锁绣。整个图案表现出龙飞凤舞、猛虎腾跃的生动场景,给人以华丽神奇之感。龙凤虎纹绣罗衣构图匀称,色泽华丽,绣工也十分精细,表现了楚绣的高水平。这为研究战国时期丝织品的种类及其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现藏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龙凤虎纹绣和龙凤舞华裳一样,都是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附近的战国楚墓出土。1982226日,战国楚墓再次发掘。为防意外,工作人员建议将其中一个巨大的棺椁完整地搬到荆州博物馆一间封闭性强的大厅里进行开棺,这一建议也被博物馆采纳。当工作人员打开棺盖时,美妙绝伦的一刻出现了:棺内放满了完整的丝织品,还有6条宽46厘米、长179190厘米的锦绣丝衾,以及尸体上包裹的十余件用各种丝织品制作的衣着,品种有绢、纱、罗、锦、绣、绦等。这些丝织品有的薄如蝉翼,轻若笼烟;有的刺绣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有的色泽艳丽,五彩纷呈;有的稠经密纬,超乎想象,甚至密于如今的降落伞。丝绸织品富含蛋白质,能如此长久保存,实属罕见。而龙凤虎纹绣罗禅衣就在这些丝织品中。

通过考证断定,此件龙凤虎纹绣罗衣主人身高约1.6米,女性,死亡年龄在4045岁。此款由两个对称的花纹单位组成菱形图案,整个图案表现出龙飞凤舞的环境和斑斓猛虎穿跃其间的生动景象。其中的花草和藤蔓既起着装饰作用,又有图像骨骼的作用。这类图像组合是战国时期流行纹样。此款龙、凤头部运用了写实的手法,身体部分与花草却合为一体,龙、虎相对,龙作行走状,肢体呈挺胸立腹式曲线。虎体则绕以朱色和黑色,条形相间,细腰瘦尾,身形矫健;凤则秀体舒展,气宇轩昂,一幅“凤鸣、龙啸、虎吟”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得一些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们都被震住了,这座楚墓出土的丝织品年代之早,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保存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已经开始向国外交流。这一发现,对探究我国“丝绸之路”则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此款绣品是采用锁绣针法刺绣而成。这种刺绣工艺是织物纹样制作的三种工艺之一,其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相传夏禹时已经有绣制,商周有绣缋共职之说。其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数朝至清,形成了“粤、湘、苏、京”四大名绣。而欣赏一件刺绣品,可从针法、绣法以及效果三个方面出发。刺绣的针法种类和方法丰富而多样,自战国、秦汉至唐代中叶,锁绣一直是最盛行的刺绣针法。锁绣又名“辫子股绣”,所谓“辫子股”,即以三股秀发编结的辫子,刺绣用其义借其名来称呼来回锁连的刺绣针法。近代此法流行于民间,特别是初学绣工者,大多从锁绣开始,俗称“套花”、“扣花”等。锁绣针法简单,套针拉线,只需扎针长短匀称即可,是刺绣技术的开始。

龙凤虎纹绣罗衣采用的面料在古时称为,是中国传统丝织品种之一,如今常以“纱罗”并称,其原由在于两者质地皆轻且薄。“罗”又因其纤柔而被冠以“云罗”、“雾罗”、“轻罗”。“罗”又有素罗、纹罗之分,素罗即罗地而不起花者,起花纹者则称纹罗。战国和以后的历代王朝,“罗”一直是贵族世家的首选衣料。素罗更是上佳的绣料,经绣工精心制作,成为美奂绝伦的绣品,体现着装者的华贵和典雅。龙凤虎纹绣罗衣作为战国时期刺绣出土实物,因其年代久远、做工精美而成为绣品刺绣中之精品。

(以上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