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马援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至唐代,高髻极为流行,式样众多。如万楚诗“插花向高髻”;李贺诗“峨髻愁暮云”,卢微君诗“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元微之《李娃行》:“髻鬟峨峨高一尺”;欧阳詹诗“高髻若黄鹂”。对髻式的高度、形状作了描述。

古人很早就有了佩戴假发的习惯,并且早期是被上层社会女性使用的。和现代假发包一样是加在头上,令头发看起来更浓密,并用以做出较为复杂的发髻

 

义髻

即是古时候女子用来装饰点缀在头上的假发髻,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假发包。不过与现在的假发包有所不同的是,古代的假发不止有用真人发丝制成的。

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纳村古墓群,编号第二零六号张雄夫妇墓中,出土了两件实物,不过这两件居然是薄木质的胎底!木质的...认真的吗?没错!真是木质的!

其中有一款出土的漆木制假发髻(见下图)呈棕黑色,长13.5厘米,宽6.5厘米,呈螺旋状,发丝精细匀称。此发髻是以麻布为衬里,把棕毛缠绕在麻布上,制成一个造型,再经过染色处理制作而成。

还有一款外涂黑漆,并绘有细致的花纹,状如“半翻髻”,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钗簪之用。

义髻自南北朝开始就非常受欢迎,到了唐朝更加盛行,并且义髻的样式变的丰富多样起来。《妆台记》、《髻鬟品》、《炙毂子》、《新唐书》和《中华古今注》里关于发髻的种类记载就有30多种。

“义髻抛河里,黄衫逐水流”、“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等都是对唐朝时期用假发堆叠出高耸发髻的描述。且《杨太真外传》中提到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

 

除了唐墓出土的木质义髻,元朝时汉族妇女使用的一种叫鬏(jiū)髻(也称狄髻)的假髻,狄髻通常以金银丝或马鬃、头发、篾丝等材料编成,外覆纱,佩戴时罩在头顶发髻之上。狄髻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有人使用。

除了鬏髻之外,明代妇女普遍使用的假髻样式还有发鼓,是以假发覆盖一个金属丝编成的圆框制成。与之配套的整套头饰也称为头面。

正所谓发量不够,发包来凑,虽然每次顶着假发着实有点辛苦,但秃头少女也不得不屈服在发量之下,希望有一天能够制造出非常轻便的假发,以解秃头少女(少男)们的“镶丝”之苦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