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中国一直没有跟外国交流,最多也就唐代才有外国人来中国。

然而有一段特殊的时间,很多欧洲人却来到中国,并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这段时间却是大家以为是中国开始落后的朝代,明清时期。

(1)打开中国大门的意大利人——利玛窦  

利玛窦(1552106日年-1610511日),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

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图中的利玛窦身穿道袍(明代的便服,不是道士的衣服),头戴东坡巾,俨然一个中国的士大夫。

东坡巾,古头巾名,又名乌角巾,相传为宋苏东坡(苏轼)所戴,故名东坡巾。其巾制有四墙,墙外有重墙,比内墙稍窄小。前后左右各以角相向,戴之则有角,介在两眉间。

道袍,交领右衽,明朝后期护领(白色部分)较宽,与上面的油画吻合。

这种帽子还被外国人吸收,成为中国式帽子的元素。此外,利玛窦还结实了很多中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著名的就是和好基友徐光启一起翻译了数学巨作《几何原本》。

图中利玛窦身穿儒服,和中国士大夫一样,已经完全融入中国社会。利玛窦对明代儒服式样的描述:是深紫色近乎墨色绸质长衣,袖宽大而敞开,即袖口不缩紧,在下方镶浅蓝色半掌宽的边,袖口与衣领也镶同样的边,而衣领为僧式,几乎直到腰部。腰束腰带,腰带前中央有两条并行的同样宽飘带,下垂至脚。鞋子也是绸质,手工很细。头戴学者所用之帽。

利玛窦描述的儒服,很可能就是明代的道服,这是一种士大夫的便服,有缘边(异色的边),配大带(腰际垂下来的两条带子的腰带)和东坡巾。这与上面图片的利玛窦服装基本一致。

(2)金尼阁

利玛窦去世后不久,一个叫金尼阁的法国人来到中国继续传教,并且为利玛窦著书立传,还在欧洲身穿儒服,宣传中国文化。

这是金尼阁留下的画像,与利玛窦相似,同样是道服腰系大带。

不过金尼阁戴的不是东坡巾,而是对角方巾。

对角方巾跟东坡巾相似,不过没有前面两片低的“墙”,而且会有两条飘带。

(3)曾德昭

谢务禄(Alvaro Semedo,1585年-1658年),又名曾德昭,天主教耶稣会葡萄牙籍传教士。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到达中国南京,四十四年(1616年)经历南京教案,后改名曾德昭潜回中国继续传教,1636年离开中国。著有《大中国志》,介绍了大明王朝治下中国的文明与繁荣。

这是他的油画,我们可以看见他穿着和利玛窦一样的明末道袍,而头上戴的却是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亦名“方巾”,明初颁行的一种方形软帽。为职官、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纱罗制成,其形四角皆方,所以又名“四角方巾”。虽然这些外国人都是传教士,原本目标也只是希望传播天主教,但是他们在无意中带来西方世界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知识。东西方的交流便在他们的之间艰难展开。

 

例如利玛窦就绘制了第一份中文的世界地图,从此打破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让中国人第一次看见了世界。连同东西方的桥梁就此建立了。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