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华夏礼仪,就包含了汉服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汉服,“深衣”有着非常大的魅力,它不仅文化内涵非常深厚,而且形制特点独一无二,比如“上下连属”、“续衽钩边”等特征,彰显了“深衣”背后的文化内涵,还有“帝王与天地崇拜”的含义。作为一种汉服制度,深衣持久而广泛的影响了我国古代礼仪与法律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

根据《礼记·王制》中的记载:"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这篇文章出自于战国时期到秦汉年间,由此可见深衣的历史很悠久,至少在战国前就有了。根据记载,“深衣”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晚期,由“贯头衣”演变而来。何谓“贯头衣”?也就是把一种非常宽大的衣料对折拼接而制作成的衣物,上半身中间的位置留个口子,用来让头部出来,缝制步骤非常简单。这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纺织技术非常简陋。因此,虽然原始社会晚期的物质非常贫乏,但是先人还是充分利用了布料,让上衣和下裙相连接,和“深衣”的形制特征有点接近。这些依据来源于出土的原始社会晚期彩绘陶上面的人形图案,穿的衣服就是“上衣与下裳连接,腰间系带”。

后来,“深衣”在两汉时期得以发展,按照衣襟,“深衣”又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形制。它们的上下两部分被剪裁后,再缝合到一起,而且它们都是断腰。“曲裾”的出现早于“直裾”,因为古代前期内衣还不完善,为了弥补内衣的不足之处,就出现了一种把身体遮掩严实的服饰形制,也就是“曲裾”。为防止走光,“曲裾”用绕襟的方式,将身体环绕起来。

直到汉朝,内衣开始发展得完善起来,于是“深衣”的形制就从“曲裾”演变成了“直裾”,“直裾”就无需像“曲裾”那样把身体环绕一周,只需在身体的一侧即可。后来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依据季节的变化,人们将“深衣”纺织成厚款和薄款,根据厚度,“深衣”又被叫做“禅衣”、“檐榆”、“复袍”等。并且,不同地区的“深衣”样式也不一样。

“深衣”是两汉时期的常服,商朝时期,“深衣”一般是贵族的穿着,到了汉朝,无论是平民老百姓,还是贵族,都可以穿,它是不分尊卑的。不过,在“深衣”的细节部位,比如衣襟、衣袖、衣裾等位置以及颜色会根据等级制度而有所不同,而且“深衣”的设计是有含义的,比如宽大的衣袖代表的是“天道圆融”;“上下连属”代表的是“天人合一”;“深衣”的上部分由四块布料缝制而成,代表着“四季轮回”;被裁剪成12片的下裳代表着“12个月”;配上腰带,代表着权衡,也就是“帝王崇拜”。所以说“深衣”体现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礼法等级制度。

在西周时期,中国的文化制度最为成熟,那时候“深衣”可以上下推行,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百姓,每个阶级的人都可以穿,这说明“深衣”也体现了礼仪的广泛性。

后来,每个朝代的汉服都被“深衣”影响着,不管是魏晋时期的宋代的襕衫,还是明代的补服,甚至是现代的连衣裙,都有着“深衣”的影子。所以说“深衣”是中华民族礼服的代表,其独特的形制体现出了中国深邃的礼仪和文化制度。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