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诗,即以读书为主题的诗,包括记录读书心得,表现读书生活,借读书以抒情、议论等内容。诗题多以”“”“等字开头,后接所读书名或其中篇名,或泛以读书为题。读书诗大致起源于东晋,唐代其创作渐成一定规模。

与唐代其他诗人相比,白居易所作读书诗的数量和质量均臻于一流。


首先,白居易创作的读书诗在唐代数量最多。《全唐诗》等书统计,其数量达到了25首,而现存读书诗数量排名第二的贯休仅有11首,其余诸诗人的作品数量都是个位数。虽说数量多不等同于成就高,但一般来说,过少的数量很难令诗作臻于高境。李白、韩愈、柳宗元的读书诗并非不好,然仅寥寥数首,或可谓涉笔成趣,而要说其在该题材上作了多少开拓却很难。

其次,白居易读书诗内涵丰富。以所读之书的种类和数量来看,白居易读书诗兼具史、子、集三部,涉及书籍17种。其中读诗与读史之作最多,分别达到了11首和7首,占据白居易读书诗的大半江山。还有读老庄诗4首,读佛经诗2首。诚可谓文史并重,佛道兼容

最后,白居易读书诗的艺术水平总体较高,所用创作手法多样,体裁较为全面,创作方式较为多样,在中晚唐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白居易读书诗还具有一定的诗学价值,其中对诗人的言说颇近于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堪称该理论在唐代的又一先导,而前人于此论述较少。白居易创作的读书诗我们大致可分五类

()托书讽喻

白居易诗以讽喻见长,其有不少作品因读书而兴讽喻。这些读书诗多为读史之作,盖史书可以观古鉴今,适宜借此讽谏。如《读汉书》,诗的前八句起兴,以禾黍”“桃李比附君子,以稂莠”“荆棘比附小人,以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引出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然后笔锋一转,指出西汉末忠邪并信之的局面,并因优游两不断致使盛业日已衰。同时为萧望之、京房二人的遭遇沉痛不已。最后四句以这段史实为谏,望为国者人和之利,为臣者要鉴于前事,学会明哲保身。再如《读史五首》其四,连举尹吉甫后妻谮伯奇、郑袖诬楚王新欢、弘恭构陷萧望之和赵高谋害李斯四事,对巧言构人罪的行为痛斥不已,认为人事虽可罔,天道终难欺,并以明则有刑辟,幽则有神祇正告君主和臣子莫为奸邪之事。

()借书抒怀

白居易读书诗中有不少借读书以抒怀的作品,这类诗或抒发感伤之情,或表现以超然纾解苦痛的心态,是诗人情志的迹化。前者如《读邓鲂诗》,先高度褒扬邓鲂的诗才———“未及看姓名,疑是陶潜诗,后对其仕途困顿、英年早逝的遭遇感伤不已,寄寓深切同情。后者如《读史五首》其二,先述司马迁、嵇康因言获罪事,及其抱冤志气屈,忍耻形神沮之情,后举巢父、许由、夏黄公等隐士为例,欲从而游之,以超然离网罟,表现了归隐山林、超然于世事的心态。再如《读道德经》,此诗作于白居易生命的最后几年,其避世退隐之心更加明显———“世间尽不关吾事,天下无亲于我身。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逼心神。其中不仅有道家思想的影响,亦有些许儒家明哲保身的意味。

()翻案出新

白居易读书诗中还有一些翻案出新的作品,对书中所述内容提出疑问,富于理趣,开宋诗先河。如《读老子》一诗:“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老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意在强调的不可言说,只有不说方能体,成为知者。白居易翻新出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点出了言者不知和老子著五千言之间的矛盾,并提出疑问。在极尊老子的唐代,白居易能发出如此声音可谓不易。再如《读庄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虽一致,鸾凰终校胜蛇虫。严格说来,此诗不属翻案,但其中议论也颇有新意。其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庄子学说,认同其逍遥思想,对齐物持有异议。鸾凰蛇虫在白居易诗中多具有道德上的含义。其《咏史》云:“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此诗有感于甘露寺事变而作,考其诗意,鸾凰当比喻志行高洁的隐士。而蛇虫在古代诗歌传统中多隐喻阴险小人。故而,此二者应隐含着白居易的道德评价,在大是大非面前,其对庄子齐物思想不能苟同。

()檃栝主旨

白居易读书诗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其诗体的读书笔记。一般来说,读书笔记中常有内容主旨的概括和摘录,而其读书诗亦有一定数量檃栝书之内容或主旨的作品。如《读鄂公传》:“高卧深居不见人,功名斗薮似灰尘。唯留一部清商乐,月下风前伴老身。诗写尉迟恭晚年之事。《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云:“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白居易所读之《鄂公传》虽不是《旧唐书》中所载,但对其事的叙述应相近,由此观之,该诗实为檃栝《鄂公传》而作。再如《读禅经》一诗,檃栝《达摩多罗禅经》之旨,阐述诸相非相”“无余有余”“禅能摄动”“法性真如等佛理,通篇以禅语入诗,可视为押韵之佛家教义。虽然艺术成就不高,但其仍属于读书诗的创作方式之一,不应忽视。


()泛写情境

白居易读书诗中还有一类泛写读书情境的作品,描述读书的时间、环境、情绪状态,文学意味相对浓厚。如其《开元九诗书卷》一诗,表现了诗人多病时的读书状态,因病而经年不展书卷,以至今日开看生蠹鱼。再如《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在长安至江州的途中吟成此诗。诗中未对元稹诗进行评价,也未大发议论,而是着眼于描写读诗的过程与环境。诗人羁旅舟中,夜读元诗,所悟所感,以至灭灯犹暗坐,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慨叹,挚友的心声萦绕心头,颇不宁静,正似水浪打船之声。语似平易,而情感含蓄蕴藉。元稹有《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诗云:“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二诗对读,可谓一夜愁思两处同

在白居易庞大的诗歌总数面前,其读书诗虽是沧海一粟,但其在诗歌史上依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首先,白居易读书诗奠定了宋人读书诗创作的基本方式。白居易是宋人学诗最重要的取法对象之一,宋初学白诗者号为白体,此后,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陆游、杨万里等大家的诗歌中均对白诗有所继承,可见白居易在宋代的影响。且宋时白居易文集版本较多,较易获得,是文人常读之书。以北宋读诗诗为例,读白居易诗集之作也多达五题12首,在131首北宋读诗诗中占比近10%。因此,宋人完全有可能在创作读书诗时借鉴白氏同类作品。如张高评先生就认为白居易读书诗就写作方法而言,大抵与宋诗出入不大。考之宋代读书诗,白居易读书诗的创作模式基本均有体现。托书讽喻者,如徐铉《观人读春秋》对五代末宋初儒风浇薄、纲纪不张的现象予以讽刺,认为乱臣无所惧,何用读春秋。借书抒怀者,如文天祥《读史》先借韩信与诸葛亮之事抒发英雄薄命的感叹,又以一朝事千古,何用怨青春表现对自身选择的坚定。翻案出新者如王令《读孟子》,通过去梁无故又辞齐,弟子纷纷益不知。天下未平虽我事,己身已枉更何为一句直接向孟子发难,与白居易《读老子》同趣。檃栝书主旨者多为理学家所作,如陈渊《看论语四首》,对《论语》中的毋四”“孔颜之乐等旨加以檃栝与阐述。泛写读书情境者则更多,这在陆游读书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其读书诗中最具文学意味的作品多泛写读书之环境、情感和心绪等方面。如《冬夜读书》寒生点滴三更雨,喜动纵横万卷书,《灯下读书》幽窗灯一点,乐处超五欲等等,不一而足。所不同者,宋人读书诗阅读的范围更加广泛,创作方式更加全面,但其中最基本的方式,白居易读书诗已经具备。


其次,白居易以读书作为诗歌表现的主题,并在其中讽喻劝谏,阐述观点,实际上已开宋诗重书本、重知识风气的先河。学界一般认为,唐诗以抒情达意见长,不太强调通过诗歌来表现诗人的学养。宋诗却正相反,资书以为诗是其最突出的特色。虽然白居易诗以平易见长,甚至通俗得老妪可解,但并不妨碍其诗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重书本、重知识的倾向,这部分地体现在白居易读书诗的创作上。一般说来,资书以为诗主要体现于诗歌用典上,白居易读书诗则更进一步,以读书为主题,以书中内容或读书这一活动为表现对象。其中主要表现书的内容或主旨的作品几乎可视作以书为诗,如其《读禅经》之类,这在白居易读书诗中尚属少数,而在宋诗中则蔚为大国,尤其是理学家所作的读书诗、题咏儒家经典的诗,如陈渊《看论语四首》、张九成《论语绝句》、陈普《孟子绝句》等,可谓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耳

综上所述,白居易读书诗的创作模式多样,在唐代读书诗中成就较为突出,又具有一定诗学价值,展现了白居易对于诗人穷达与诗歌创作关系的思考,同时奠定了宋代读书诗创作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开宋诗重知识之风的先河,具有一定的诗歌史意义。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