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幼承庭训熟读经史。少年家庭教育中史传不仅是启蒙教材而且给予他日后的人生以深刻的影响。苏轼仕宦北宋仁、英、神、哲、徽五朝经历北宋政治由盛而衰的转折自身仕宦生涯坎坷曲折命运大起大落丰富的政治体验以及对历史的熟谙与反思形成了他独到的人生观与历史观。坎坷的命运、多忧的心灵、敏锐的史识使得他揽读经史、凭吊历代先贤人物遗迹时每每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宣泄其爱恨忠愤情感这使虽非史家的苏轼不仅具备察盛观衰”“见微知著的史家眼光而且能够以文学的生动笔触抒发其对历史人物的感慨。所以苏轼史论的一大特点是擅长对人物的评论其史论说古论今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雄健豪放充满激情与哲理。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一个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苏轼有《魏武帝论》专论曹操得失。苏轼对曹操的评论是从两个角度展开的照例是首先进行哲理铺陈然后切入人物评论。曹操的身份及其争霸天下的实力包括所处的历史环境较之秦皇、汉高可谓更加复杂、险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诸侯林立要想力挫群英、一统天下谈何容易。但曹操以其超人的智慧对内灭袁绍、擒吕布、亡刘表、挫败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北方可谓雄才大略无愧于乱世枭雄。但曹操又有其鲜明的恶劣之处即嗜杀、奸诈、好色特别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架空汉室凌驾汉献有篡汉野心是屡受后世诟病的软肋

苏轼对曹操有肯定也有否定并没有进行一边倒的道德评价。曹操是三国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也是著名军事战略家又是杰出诗人文豪作为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其五言诗《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蒿里行》《陌上桑》等皆为经典名篇这是其有别于其他帝王的显著特点也让苏轼惺惺相惜苏轼在其《前赤壁赋》中所刻画的曹孟德横槊赋诗的英雄伟岸形象跃然纸上令人难忘。对曹操的气度苏轼也是颇为欣赏的他曾经以官渡之战为例从气度角度分析曹操与袁绍二人不同的特点:“魏武帝既胜乌桓,‘吾所以胜者幸也。前谏我者万全之计也。乃赏谏者曰后勿难言。袁绍既败于官渡,‘诸人闻吾败必相哀惟田别驾不然’,幸其言之中也乃杀丰。为明主谋而不忠不惟无罪乃有赏。为庸主谋而忠赏固不可得而祸随之。今吾知孟德、本初所以兴亡者。作为政治家必须具备宽阔的胸怀与必要的宽容曹操虽然奸诈但气量超人善于纳谏此乃其长;袁出身四世三公贵胄之家势力显赫但刚腹自用不能容人此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魏武帝论》的特点之一是将曹操与孙权、刘备的政治长短作了对比分析对曹操军事生涯几次关键性的战略失误作出了精辟评论。苏轼认为曹操无疑是智者东汉末年中央王朝分崩离析群雄并起国运何去采取何种策略以应时变并非每一个政治集团首领看得很清楚。世之所谓知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当天下大乱、沧海横流之际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扬长避短获取取胜之资至关重要。但曹操尽管雄才大略也一度统一北方饮马长江然而挥师江夏而遭赤壁之败西征汉中而黯然退兵最终未能完成一统华夏帝业终归是一失败者。失败原因何在?苏轼别具慧眼敏锐指出其短板:“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是故有所重发而丧其功有所轻为而至于败……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魏武帝论》全篇围绕天下利害这一主题展开评论高屋建瓴气势雄劲将一代枭雄曹操的功过与命运放在一个充满得失利害变数的历史环境中评论因而对曹的评论也就没有落入一般的抑曹扬刘的单向思维窠臼显得立意高远不同凡响。


从涉及曹操的苏文看苏轼对曹操史事十分熟悉在奏稿与随笔中对曹操的典故随手拈来熙宁七年苏轼在《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论及河北的区位重要时说:“光武亦自渔阳上谷发突席卷以并天下魏武帝破杀袁氏父子收冀州然后四方莫敢敌”,将曹操占领冀州与当年光武帝刘秀收复渔阳、上谷一举扭转颓势的历史相提并论;在《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又提及昔曹操《祭桥公文》中有车过、腹痛之典。苏文中这两则涉曹史事的引用态度是中性的看不出有何褒贬。只有在把曹操与刘备相提并论时才看得出苏轼的好恶倾向他在《东坡志林》卷六所载宋代民间讲史中的三国故事更为人们所熟知:“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徳败频眉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这则纪事常常被学者作为三国故事在宋代流传的珍贵史料实际上也反映了至迟在宋代宣讲三国人物的评书中尊刘反曹的倾向已经十分明显而苏轼所加的评议则将曹操归为小人之列。由此可以看出不同语境下苏轼对曹操的态度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对曹操褒多贬少。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