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中,寒梅意象的含义颇具争议。诗中王维常年客居在外,好不容易见到一位同乡,然而他向老乡询问的,却不是常理之中的家人安康与否或者家中琐事,反倒出人意料地问起窗前那株梅花的开落。这不能不说是他近乡情怯的恐惧心理在作祟,他因害怕听到来自家人的坏消息,因而不敢打听那些细节。


王维《杂诗》组诗共有三首诗作: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这三首《杂诗》,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不能分割开来作单独解读。因此,要弄清诗中寒梅的指向问题,我们不妨将这三首诗逐一进行解读,以弄清三首诗在意蕴上的联系,这将有助于我们弄清问题的真相。

如果各用一字来概括三首诗蕴藏的情感,那便是。由此可见,王维的这三首组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思乡。三首诗分别从三个不同侧面描写,表达了复杂微妙的情感,其中思乡的主旨仿佛一根细线,紧紧地连接着这三首诗,使它们统一在共同的乡情主题之下。这颇有些类似于散文写作中形散神聚的笔法。是第一要义,而只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而已。

在第一首诗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不完全等同于作者,而只能被视作由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在盼望着那封家信能够如期寄到家人手中,让他们能够快些得知自己的近况。望着江面上来自江南的船只,他的心早已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


在第二首诗里,主人公向同乡询问故乡的消息。在无数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中,诗人仿佛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在众多芜杂的镜头里,偏偏饶有兴致地截取了其中最有诗味的一个。诗人没有剪下记录问父母、问妻儿的那几段胶片,而是剪下了记录问寒梅的这一段胶片,因为连老家窗前的那株寒梅是否开花,诗人都问到了,至于其它问题,也就自不必多言。这里正显示了诗人妙手偶得的功夫,表达了他浓烈的思乡之情。

梅花本是故乡的象征,而主人公的窗前,又恰巧栽种了几株梅花——也许,那几株梅花还是诗人自己或其父兄亲手种植的呢。有了这些因素的铺垫,见到同乡时,诗人的脑海中就不自觉地浮现出梅花在冬日傲雪开放的情态,于是就对着那位熟悉的同乡脱口而出:寒梅著花未?事情的来龙去脉本就如此简单。

有了第二首中对于故乡的深切思念,第三首中思归却仍不得归的愁苦才会变得顺理成章。已见寒梅发是乡人的回答,复闻啼鸟声亦是来自乡人的描述。而后两句则是这位游子在异乡的所见。他看着阶前的春草是那么的茂盛,因此想到时间又到了春天。这是一年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游子的飘零之旅又过去了一年。可怕的是,他仍旧无法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没法和挚爱的亲人们团聚。于是,他开始变得畏惧春草的生长。他是多么希望日子不要这么快就溜走啊!这也反映出游子思归心切。


可以说,王维的《杂诗》三首诗中,思乡的情绪呈现状态是由浅入深的,诗韵悠长。正如清代诗论家宋顾乐在《万首唐人绝句选》中说:以微物探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无独有偶,高适在《塞上听吹笛》一诗中,借用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一句,将梅花的飘落化作丝缕乡愁,书写戍边将士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杜甫在《江梅》中,用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四句道尽了梅花与乡愁之关联,那片片娇艳盛开的梅花,勾起了诗人浓浓的乡愁,越是无法返回故乡,诗人的思乡之情就越是深重。李频在《湘口送友人》中,用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一句,表达了对友人在新年回家后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祝福;秦观在《踏莎行》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一句表现了长久流放在外的羁旅游子对故乡绵长的思念之情。古代诗人用梅花作意象指向思乡之情的诗词名句不胜枚举,他们或者对自己庭院里那枝寒梅难以忘怀,或者对故乡那位叫做的姑娘无法淡忘,或者对父兄培育梅花之情难以割舍……

所以,王维《杂诗》三首须被当做一个整体看待,不能单独进行解读。三首诗的主题都是思乡,只不过采取了三种不同的表达形式,逐层递进式地加深了思乡的程度。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