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说柿:为什么柿子象征,事事如意?

柿子见之于诗词,是在唐朝之后。但柿子树的利用和栽培,是远远在唐朝之前的。

汉代《礼记》就记载“榛,柿,瓜,桃李”是正常的果实和食品。当然是谁第一个品尝的,可以追溯原始人类。

国外用柿木做高尔夫球杆,是19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但是柿木的坚固并用之于器物军事,有记载却在南北朝,后周世宗命令修永福殿,他去巡查的时候,发现有的劳工用柿木削成匕首,用用它在瓦片里吃饭,他大怒,将监工斩首。有人说柿木这么寻常,难道是皇帝认为监工苛待劳工吗?应该不是,因为柿木是非常坚固的军事原材料,用以造弓箭和战船。

”敌国军营飘木柿,前朝神庙锁烟煤。”唐朝李商隐《南朝》

隋文帝准备渡江伐陈,大造战船,河流里飘满了用作做船的柿木,而陈后主一无察觉。

战争要消耗大量的柿木,自然在不断的消耗中,柿木就变得稀缺了。而柿木在战争时期,尤其打眼。

唐朝内宫有柿林院,可见这种山林生长的果树开始正式宫廷,以之命名为庭院,相对来说,是它在庭院里的稀少和珍贵。

作为秋天的水果进入城市,在唐朝初期和中期,还是相对稀罕的。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本因遗釆掇,翻自保天年。”唐朝刘禹锡《咏红柿子》

说得是柿子树高大,因为果实长在树顶上,所以不容易釆摘,反而红彤彤的很少被人吃,得以自然生长和掉落。

“珍木生奇亩,低枝拂梵宫。

因开四界分,本自百花中。

当夏阴涵绿,临秋色变红。

君看药草喻,何减太阳功。”唐朝广宣《寺中柿树一蒂四颗咏应制》

这是唐朝的一个和尚,而且是御用和尚,做内供奉,他留下来的诗都是应制的作品,那么这间佛寺很在离宫中不远,名叫红楼院,是皇家寺庙。皇帝经常来这里。此年秋天,看到柿子树上一个枝头紧密排了四个果子。当然这是祥瑞,这和尚就写了这首马屁诗,说这一切都是皇帝太阳你的功劳。

那么”因开四界分“是什么意思呢?

一是,说这枝头的四个果子对应不同的方向。

二是,柿子果实有个不同其他果实的特征,就是蒂是四瓣,非常匀称,有的果实也有非常分明的四个棱。像个小太阳一样辐射四方。

三是,柿谐音“四”“事”,中国传统的“四“,有很多大气的对应和含义,四季,四时。柿子也就成了四时如意,四方安定的象征,后来演变成”事事如意“。

唐朝寺庙里种植柿子树是常态,或者也是柿子的柿,谐音寺吧。

还是这个和尚,这个红楼院,有一天他的朋友李益过来找他,结果没遇见。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有人问,潜向邻房觅户钩。”唐朝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其一

他去找和尚,和尚不在家,但院子里碧天如水,红楼一角,更重要的是,柿子树,太打眼了,那枝头叶子红了,一串串红果实。你说主人不在,你就回去吧,他灵机一动,对隔壁的人说,我是广宣的老朋友,想进去看看里面的竹子。他真的是看竹子的吗?竹子四季长有,这柿子可不是长安城里随处都有的,何况它的叶子是那样的红,其实说的是它的果实。

我简直怀疑他已经想好了怎么做,借口看竹子想办法进去,然后用竹竿去打柿子。

毕竟那柿子红的时候实在是令人眼馋和心馋。

虽然作为水果商品,柿子在唐朝还没有广泛流行,但是柿子之美,仍旧见之于唐诗,而且多半是乡间道路,别墅田园。

“还家敕妻儿,具此煎炰烹。

柿红蒲萄紫,肴果相扶檠。”韩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节录

这是初秋仲秋时节的还家,桌子上堆着各样的烹煮食品,但有两样特别打眼。一是红柿子,一是紫葡萄。看起来如此秋美而丰盛。

不过那个时代的柿子不耐储藏,红了就马上吃掉是最好,所以柿子也真不耐长途运输。

独来新霁后,闲步淡烟中。

荷密连池绿,柿繁和叶红。”唐朝郑谷《游贵侯城南林墅》节录

这是写的初秋的贵族的别墅里,新雨之后,淡烟之中,有荷花连片的绿色,当然最打眼的就是那一树树果实累累的柿子树,连同叶子都开始红了,沉甸甸令人羡慕的感觉啊!

实际在江南地区,要比长安的流通好很多。

比如杭州,商品经济发达,白居易在此做官时,就发现这里简直是时尚前沿。

那些纺织品上,有最时尚的柿子蒂图案,吉祥大方,尤其是织在红色的布料上。作为时尚的花纹,女子以拥有为夸耀。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趁酒估梨花。”唐朝白居易《杭州春望》

柿蒂纹,就是像柿子蒂一样的四瓣花纹,虽然战国和汉代都流行,但白居易一眼就知道这叫柿蒂纹。

一,这是唐朝新的纺织花纹,和柿子有关。

二,柿子的审美在唐朝江南地区商品化,唐朝《酉阳杂俎》中说“木中根固,柿为最”,柿花纹也代表了普通人渴望坚固长久,太平,四季如意,事事如意的生活。


柿子在宋朝广泛种植,成为田园重要的林果,其运输流通更发达,宋朝诗词中柿子更多更美。当然是下一章节要欣赏的。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