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秋雨一番凉,道路无尘野菊香!

翻笑昔年陶令尹,攒眉归去错商量。

恁么不恁么,破镜不重光。

若把拈花微笑是,切忌将奴换作郎。”宋朝僧慧性《偈颂送101首》其一

都说秋雨萧瑟,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悲秋。固然,是秋风摇落,代表着天气变凉,人们为生存衣食,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秋天也往往会使人心情寥落,思乡怀人。秋雨更是让人烦而忧患,那种寒湿,凋零草木,使人致病。

潇潇飒飒,冷冷清清,云空低垂。出则沾湿衣裳鞋袜,入则风雨入户。古代自明朝才有大规模的棉花和棉布用作人们的御寒,但也没有廉价的防雨防水制品。所以古人不喜欢秋天,更不喜欢秋雨。仿佛秋天秋雨一来,连生命也枯萎了一半。

但是修行的僧人却不一样,克服生活和人生的烦恼是他们修行中的课程。所以有时候在天气不好的时候,看几首禅诗,了解这些自愿艰苦的人,如何对待四季的变化,其实是有益当代人参照调节身心的。

“一番秋雨一番凉,道路无尘野菊香。”

前一句是对秋雨的自然体会,当然这是否是他的原创,表示质疑。但是一番秋雨一番凉是古谚语和俗语,应该起自更久远的民间。虽然秋雨之后是温度下降,直到凉成霜雪,但是秋雨有个好处,就是沉淀了空气道路的灰尘。

在秋雨之中,野菊花享受自然雨露,绽发了芬芳。

“翻笑昔年陶令尹,攒眉归去错商量。”

这就很奇怪了,我们知道陶渊明是著名隐士,他一生三次做官,又三次归隐,他特别喜欢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句。那么这一个僧人,为何要嘲笑陶渊明,说他是皱着眉头回家,而且是错的?

这当然作为僧人来讲,信仰专一,不会在道路选择上来回折腾,他这是笑陶渊明三出三归,不懂皈依,不能一心一意。

当然无意去指责分辨他们谁对谁错,但是这个僧人想表达的是,秋雨虽然寒冷,菊花自有芬芳,能够在风雨中拈花微笑才是大境界,而不是不断的感受迷惘和漂泊吧。

但人总是一个成长分辨的过程。陶渊明的作为,也无愧人世间风雨菊花的品质呀。

但是之所以这首诗好,是因为传达了乐观。在各种悲秋诗词中,这种淡然无惧,是精神和心灵上的平和喜悦。对待自然界或人生的风雨,面对迎接,或者是一种正面的态度。

秋风秋雨颇相宜,万水千山木叶飞。

堪笑灵云回首处,何须花发始忘机。

秋风萧索,秋山叶落。

秋雨霖漓,秋天寥廓。

祖师心印全彰,灵云鼻孔穿却。

分明一道恩光,旷劫无形寂寞。

五湖衲子急归来,休向途中乱空凿,

体用从来非自他,作者不求无病药。“释道宁《偈六十九首》

有一些信仰精神上的东西,我们不去解读,但是这首诗传达的是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

都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但是在这位僧人的眼中,秋风秋雨,万山落木,才是真正的壮观,是大自然给予的最美的景色。人们都说落叶是悲,花开是喜,但是自然界的生生灭灭,都传达的是永恒和壮美,何必要等到花开那种美,才将自己身心投入?这壮阔的秋风秋雨,正是修炼自己的好机会,以小我溶入大自然而忘我。

你看秋风吹落满山的叶子,你又看,那秋雨洗得天空寥廓!

当然后面是说信仰带来的精神力量,我们不过多解读。但是就凭这对秋风秋雨的态度,我也给他点个赞。毕竟修行的人,生活条件断不会好,不会如我们在玻璃窗内或视频上没有风雨的去感受千山万壑真实的风雨,他身在风雨山中,但却如此乐观,一直带笑,值得我们换种方式看待生活和磨难。

“偈”是佛教用语,是用来歌颂的。当然从古诗文的分类,好的有诗韵的可以归作禅诗。

这不能不说宋朝,虽然武力不行,但文化素养的确是深入各个阶层。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宋朝僧人留下的禅诗,有相当一部分是和民族文化融合的,有些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之气,又另外增加了禅意和乐观。

中国古诗文中,关于秋,悲哀多余平静和乐观,这固然是艰苦的生活条件所致,生活的磨难过多,也有传统文化的暗示和传承。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很多都是不宜身心,不够健康的。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要学会调剂身心,多看看那些乐观的,给人振奋的诗句,哪怕是秋风秋雨的季节,也要发现生命的乐观和柔韧!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