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曲秋词,阳关三叠之遄行遄行,霜夜与霜晨

霜降节气又到,在古代“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对应着农历九月末,是晚秋。霜降未必有大规模的霜,但是早晚温差会更大,树木凋零会更明显。此时的风,可叫霜风,此时的叶可叫霜叶。杜牧若是黄昏去看满山红叶,有太阳的地方是看不到霜的,但是他的美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仍旧是晚秋最美的歌。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高楼水接天。

青娥素女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朝李商隐《霜月》

那晚秋时节的月亮,因为寒露和霜降,空气更加澄澈,夜晚气温低,是月光如霜还是月光照在霜上呢?很少人写晚秋的月亮,但李商隐最经典,清冷,皎洁,俏皮,仙意。在最高的楼头,会分明看到月亮里的桂花影,仿佛月光也有声音,那是寂寞灵动的仙女飘下的笑声吧。

那天,也叫霜天,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有一种高远而白净的微光。润之两句好诗“万类霜天竞自由”“长空雁叫霜晨月”。

那人生的秋天,也有霜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头发三尺到极,但是设若夹着白发,那感觉总不太乐观。秋天使少女少男有别样清新,对于中年人来讲,鬓边不被化去的白发,就已经是烦恼了。这烦恼在秋天的明净和明镜里分外分明。

而此时又最宜旅游,又最宜登高,又最宜歌,又最宜酒,又最宜古琴一曲,遇不见高山流水,正合适阳关三叠。

今天来谈的是琴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王维《渭城曲》

王维是一个天才音乐家,他15岁时到京城就红遍贵族圈,不止是他的诗好,更在于他音乐好。一个少男,能歌善舞,且精准掌握节拍韵律,在歌舞大唐出彩,他的才华无疑是流量明星那种级别。而且他中进士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管理负责皇家音乐。他能够一眼看到壁画中,那些静止的乐工,究竟停顿在哪一个节拍。

所以这首诗的广泛流传,不仅得力于他的工作具有垄断性,而且更有音韵的轻盈加恢弘,再加上配上唐朝华丽而浪漫的舞蹈,这首曲子成为唐朝的卡拉ok,逢宴必有,人人引吭高歌。

唐朝不仅有繁华,还有雄气,有无数人戍守边关,这首诗和曲子,有时代的共振,是别离,是忧伤,也有保家卫国的笃定。

那么这首诗之经典,宜于歌唱,虽然朝代更迭,但本身极强的韵律和审美,让唐朝之后的人也不能忘怀,所以另外配曲。

那么宋朝也有宋朝的时代特征,如果这首诗的内容没有变化,那么作为歌曲,旋律会比唐朝柔缓,主要表达一种别离。但很显然,音乐是无法流传的。

那么到了明清,有各种戏剧歌舞充实着人们的生活,而这首诗以及相关的配曲,就小众化了,谱写成为古琴曲,更适合高雅沉静的氛围。在唐朝,琴是日常音乐的一种,但是到了明清,琴和琴曲成了今人多不弹。然而琴声,自有一种古朴幽远的魅力。

而与之相对应的《渭城曲》,根据时代和心境的变化,加长成了《阳关三叠》的曲词,虽然无复盛唐时候的明丽浑厚,但另外有一种打动人心的细腻悲怀。

虽然《阳关三叠》的曲词众多,流传最广的是《琴学初津》,而且以第一段初叠最为感人。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这是送别友人歌声,早春时节,去送别朋友。但是在西出阳关之后,是一种遥想,霜夜与霜晨。这个跨度就有点大。因为霜主要出现在秋天,也就是晚秋和早冬。春天固然有霜,但不作为特例来歌咏。

一首歌唱里同时出现早春和晚秋,却又不违和,这是什么原因?

第一,是指别离后,故人经春历秋,塞外苦行。

第二,是指此去阳关之后,塞外无春,是寒冷如秋冬的霜夜霜晨。

第三,表达了道路艰险,朋友有生死之危的忧患。

“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山。”

这写出了道路艰难,行动迂回,风霜苦雨的艰难。是朋友之间的忧患与牵挂,与冷与艰难处尤其深重。

“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这是真诚的感同身受与劝慰。

而这样的词,也只有是发展但明清两代,才会在歌曲里,有更细腻人情的表达。

而这首《琴学初津》之《阳关三叠》的旋律,也极其苍凉而美。

它虽然离王维的盛唐时代遥远,无复曾经高亢雄壮的明丽,但是却成为一首最打动离怀的别离琴曲。

那“霜夜与霜晨”,在别离未发之前,已经叫人深深酸楚落泪。


实际路上的人,远比相思的人幸福,因为行走是无惧霜夜与霜晨的,那相反可以获得与自然共处的力量,行走中看到的关山月,是和想象中不一样的,但前提是你有一个好身体,好心气,万水千山只等闲。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