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叔同的悲秋,看他的向佛根源,爱国之路

“甚西风吹绿隋隄衰柳,江山依旧。只风景依稀凄闵时候。零星旧梦半沉浮,说阅尽兴亡,遮难回首。昔日珠帘锦幙,有淡烟一缕,纤月盈钩。剩水残山故国秋。知否?眼底离麦秀。说甚无情,情丝踠到心头。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深愁浅愁难消受,谁家庭院笙歌又。”近代李叔同《秋柳》

这首诗并无十分严谨的诗词格律,至少不是前人所用的词牌。但是诗句音韵婉转清丽,让人一气读下来,却又跌宕悲郁,带着无奈的沉痛感。

这应该是李叔同26岁的作品。

我们知道近代伟大的艺术家弘一法师,一生分作两个阶段。以1918年为重要的时间界碑,1918年以前,李叔同37年的人生,是晚清和民国是非常绚烂的。是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家。那么37岁以后,华光顿敛,成为一代高僧。而且这个高僧不是浪得虚名,是最难修行的佛教律宗的大师,就是严持戒律,身体力行,弘扬佛法。用艺术的执着,用于修行。

很多人奇怪,李叔同是否经历过重大的人生痛苦,导致他心灰意冷出家?比如同期的苏曼殊,就是因为自己是混血儿,且母亲身份不明,他倍受家族的虐待,转而寻求出家做解脱。但是苏曼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僧人,因为他在世俗和寺庙间游荡,佛教是他精神上的一个岸,但他并不是登岸者。苏曼殊严格来讲,是有短暂的出家经历,“曼殊”两字并非正式的僧名,更类似笔名。

但李叔同的出家和苏曼殊并不一样。他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和结果。至少39岁前的李叔同,一直在找自己的方向。这方向和爱国密不可分。

李叔同生在晚清,这是一个国家积贫积弱急剧动荡的时期。

14岁时,甲午海战。他此时是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读书。父亲年迈,在他五岁那年去世,但是父亲曾经时清朝吏部主事,辞官后成为天津巨富。

18岁时,热血李叔同赞同康梁变法,希望自己的国家有光明的未来。当然变法失败,李叔同受到波及,带着母亲住在法租界。

李叔同渴望国家富强,在18岁到24岁之间,他倡导爱国,举行演说会,提倡婚姻自由,

26岁留学日本,以一首《金缕曲》,表达了“是国家,忍辜负!”的愿望。这首《秋柳》,也是写在这个时期。

”甚西风吹绿隋堤杨柳,江山依旧,只风景依稀凄闵时候。“

这年春天,李叔同的母亲辞世,他决定去日本留学,是想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在他心里,有着历史沧桑和家国之感。这是初秋,淡淡西风,吹动绿色早秋的杨柳,仿佛江山依旧。但是这个江山依旧在他心里是打了折扣的,他知道祖国处在怎样的世界风雨里。是年光绪三十一年,离清王朝的灭亡不过六年。这是一个朝代的末世。

“零星旧梦半沉浮,说阅尽兴亡,遮难回首。”这是以秋柳来比喻他自己站在时空的点上。古今兴亡事,杨柳无言秋。有过繁华旧梦的祖国,那杨柳曾经见证了恢弘的历史,也见证过多少次王朝兴衰,但是正是如此,秋天的杨柳仿佛历经沧桑,绿叶掩盖着沉痛,它和他都不愿意过多回首。

”昔日珠帘锦幙,有淡烟一缕,纤月盈钩。“

那过去繁华温柔太平之地,曾经杨柳青青,如同淡烟映着勾月。这是写秋柳的过去。也是写他自己曾经安定的美好生活。

“剩水残山故国秋。知否,眼底离麦秀。说甚无情,情丝踠到心头。”

我现在看到的是剩水残山,祖国的秋天,有过的地方是秋天离离的麦子。说什么杨柳无情,你看那垂杨柳,那柔软的枝条从脚底到心头,都是柔情啊!

李叔同这是在初秋离开祖国,登上去日本的船,他为什么说眼前是冬天的剩水残山?这是河山破碎的心理写照。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一路在割地赔款的末路狂奔,有爱国心的人,就算是在季节的春天,也面对的是破碎山河。

“杜鹃啼血哭神州,海棠有泪伤秋瘦,深愁浅愁难消受,谁家庭院笙歌又!”

这真是痛彻之笔,杜鹃,海棠,秋柳,都知道伤国恨,可是偏有人家歌舞升平,不识兴亡在即!

李叔同是抱着学成报国的心愿去的日本。30岁之后,回到祖国,致力于教育和教学,而且卓有成就。比如一曲《送别歌》,用西洋音乐配上古典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久唱不衰,成为离别和毕业的经典名歌。

那么他为什么在37岁出家呢?他是为了寻求救助世人更好理想。他爱着这片国土,这里苦难深重的人,他用另一种方式来找寻道路,他是一个勇猛的先驱者。


”念佛不忘爱国,爱国必须念佛。”或者普通的人并不清楚这句话的含义,有时候认为很搞笑,但是你要知道弘一是用最严厉的戒律来约束自己,我虽然看不懂,却也感动于那里面深邃的苦心。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