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国风》

公历的7月8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35度以上的高温经常连续出现,烈日烧灼,往往让人如处在无处不是火的状态。比如道路如碳,比如皮肤起水泡,比如中暑。这种天气的热称为炎热。

人们往往会借助现成的成语和俗语,表达或发泄一下,于是有一句“七月流火“就会用到,仿佛人处在流动的火焰当中,也给人比较贴切共鸣的体感。但马上有人会说,你这样的用法是错的,因为“七月流火”不是说热。

那么七月流火来形容夏天的炎热到底错了没有?首先的答案,是用在现代汉语语境,并没有太大问题,其次,是在现代汉语的运用中,最好不要加上引自《诗经》这样的字样。

因为《诗经》里的“七月流火”,是指的天象。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先秦时代,人们对体感的描绘还没有后世那么多丰富的词汇,往往对外界事物的把握,会着眼大的变化。夏历中的七月,是现代意义上的八九月,虽然炎热,但是内心有期盼,那天边巨大的火星,向西天下坠,火星都要走了,夏天马上会过去,凉爽的秋天也就不远了。

诗经中的“七月流火”,是指天象,火星的变化。

但是天上重要的星星那么多,为什么单挑火星?因为火星大而亮,呈现火红色的光亮,容易辨别,而且它居然可以在夏天的白天出现,虽然只是在黄昏时节,天空的最南方,但是使人过目不忘。同样照应着炎热的夏天,虽然表示夏天快过去了。

南北朝的薛道衡有一首夏晚诗,写出了黄昏流火的美丽。

“流火稍西倾,夕影遍曾城。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南北朝薛道衡《夏晚诗》

这首诗真是明丽开阔。站在仙乡的最高台,在黄昏里,看见天边的火星在这天又往西去了一点,太阳快下山,黄昏的红霞落辉笼罩仙境一样的城市。此时天高无极,澄澈透明,视野可以延伸到极远的地方,秋天悄悄来了,你听那黄昏里的蝉声已经带了秋的味道呀!

那么在唐朝的夏天,黄昏宴请是经常的事,在没有空调的唐朝,高楼举杯,消暑纳凉,活动会在高楼或水边举行,此时看得见天边的火星。

“俪曲亲流火,凌风洽小杯。帝乡如在目,欲下尽裴回。”唐朝姚向《奉陪段相公晚夏登张仪楼》

那当然是,黄昏的歌曲高亢动人,仿佛冲上天空,缭绕火星,而我们在微微晚风中自在喝酒。

那么宋朝之后”流火“的含义就扩展了。因为这个时候,生产力发达,更注重细微的感觉。天上的火星固然是七月流火,但人的体感的确如火。

“七月正流火,晚饭净刹中,稍脱蒸郁热,顿觉心境空。”宋朝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其一。

那么七月流火同时形容两件事,一件就是天上的火星行走,一件也是形容七月的白天实在如流火一样的热。

“不独京尘解化衣,秋阳流火树阴稀。”宋朝李处权。

这里的流火也有双关,一方面是指时节到了七月,看得见夕阳火星,另外一方面,那大太阳在树梢上,如何不是火一样流动燃烧?

“疏雨滴清秋,洗残流火。”元朝的这一首词里面的流火,就分明是指夏天的暑热了。

知道了“七月流火”在文字中的演变,那么用起来,也就大方些。这七八月的骄阳,如同祝融在人间到处点火,处处热极,用七月流火形容夏天的流动暑热,有何不可?

对于文字的运用,首先贴切实用,才是王道。从古到今,文字的内涵会有变化,但是只要不影响使用和接受,就是对的。

否则说一句话,被人引经据典告知你是错的,多么无趣。弘一法师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也就是要人不要拘泥那些教条和死板。


七月就是流火的季节,现在和火星不相关,相关的是切身感受。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