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禅衣:禅衣为缪写,正常写作“襌衣”。偏旁应为衤而非礻。华夏汉服体系中深衣制的一种。无衬里的单层衣称为禅衣。《说文》:“襌,衣不重也。”《释名·释衣服》:“襌衣,言无里也。”禅衣一般是夏衣,质料为布帛或为薄丝绸。
一、西汉黄地印花敷彩纱直裾(绵袍)
考古信息:
一九七二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衣服数据:
此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袖宽38厘米,袖口宽28厘米,腰宽54厘米,下摆宽74厘米,领缘宽20厘米,袖缘宽37厘米。
衣服特点:
此直裾为交领、右衽。黄印花敷彩纱面,素纱里,素纱缘。由上衣、下裳组成,里、面分片相同,上衣正裁,身部两片、两袖各一片,四片均宽一幅,拼合后将腋下缝起。领口挖成琵琶形,领缘斜裁两片相拼,神筒较肥大,下垂呈弧形。袖缘用半幅宽之白纱直条旋卷成筒状,再由中间拆为里面两层,故袖口无缝,下裳上半部面料用印花敷彩纱,正裁。里外襟和后身衙宽一幅。下半部和里外襟侧用较宽的白纱缘,斜裁。后身底缘等腰形,两底解分别为58度和72度角,两片各半幅拼成,里外襟侧缘斜裁,宽一幅,一端为32度斜角,,与底缘之58度斜角拼合成直角,另一端为里外襟上部的两衽角。穿时里襟掩入左侧腋下,外襟折至右侧身旁,底摆程喇叭状,按汉帛幅宽约50厘米计,一件直裾袍需要用帛23米(汉制十丈).制作一件曲裾则需要用帛32米(汉制14丈)。
二、西汉素纱直裾式襌衣
考古信息:
一九七二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衣服数据:
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袖口宽30厘米,腰宽49厘米,下摆宽50厘米,衣重49克
衣服特点:
古代将没有衬里的衣服称为“襌衣”。此襌衣交领,右衽,直裾式。藕色方孔纱面料,襟、袖、领缘为矩纹绒圈锦,织作精工,薄如蝉翼,衣重公49克。
历史意义:
它反映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养蚕、缫丝、织造等,高度发达的纺织水平。
三、西汉素纱曲裾式襌衣
考古信息:
一九七二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衣服数据:
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衣重48克。
衣服特点:
此襌为交领,右衽,曲裾式,藕色方孔纱为面料。领、袖、襟缘用绢,底边无缘。每平方米丝重公15.4克。
四、西汉绛红纱地印花敷彩直裾式丝绵袍
考古信息:
一九七二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衣服数据:。
衣长130厘米,通袖长236厘米,袖口宽39厘米,腰宽48厘米
腰封特点:
此袍为交领、右衽、直裾式,由下衣下裳两部份组成,领 口挖成琵琶形,绛红地印花敷彩纱面、絮丝绵,黄绢里,黄绢缘,按汉制幅宽50厘米计算,作一件这样的直裾绵袍需用帛23米(汉制十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