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古代皇帝的服饰很多人肯定第一印象就是龙袍什么的但是,明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家之国。百姓的服饰款式很多,皇家自然也不甘落后于民间百姓啦。

明朝服饰就是现今明朝古装剧里没出现过的,那就是皮弁(bian)衣。首先,皮弁衣的服饰结构是这样的:皮弁以黑纱冒于外,不用皮革。明神宗定陵出土了一顶皇帝皮弁实物:皮弁高19.4厘米、口径19厘米,以细竹丝编结成六角形网格状作为内胎,上髹黑漆,内衬红素绢一层,外敷黑纱三层,口沿里侧衬3.3厘米宽红素罗一道,口外沿用金箔贴成金箍一道(宽0.8厘米),前后钉有长方形金池一对,前面者长4.8、宽2.5厘米,后面者长4、宽2.2厘米。弁身分十二缝,每缝内钉包金竹丝一缕,缀四色玉珠九颗与珍珠三颗(制度为每缝用五彩玉珠十二,以赤、白、青、黃、黑为序排列)。用玉簪(实物分为两段),系以朱纮、朱缨,贯簪处有葵花形金簪纽(径3.2厘米)一对,系缨处有金缨纽(径2.6厘米)二对。朱纮悬系方式与冕相同,即一端系于左侧玉簪(簪脚)上,再从颔下绕过,系于右侧玉簪(簪首)上,余端下垂。

服饰方面皮弁有绛纱袍皮弁服上衣为大红色,故称绛纱袍或绛纱衣,交领、大袖,领、袖、衣襟等处皆施本色缘边,衣身不加任何纹饰(不用十二章等)。

红裳(cháng)是皮弁服下裳与冕服(永乐制度)所用相同,红色,分为前后两片,前片三幅,后片四幅,共裳腰,裳幅上折有襞积(褶子)。裳前后片的两侧与底边施本色缘边(即綼和裼)。红裳上亦不织章纹。

 

此外皮弁衣还有中单、蔽膝。皮弁服中单为深衣形制,用素纱制作,交领,大袖,衣身上下分裁,腰部以下用十二幅拼缝。领、袖、衣襟均施红色缘边,领部织有黻纹十三个。蔽膝为红色,施本色缘,形制与冕服蔽膝相同,不加纹饰,上缀玉钩一对,用以悬挂。

 

还有玉圭(也称脊圭)这玉圭是明代皇帝任何服饰的标配饰品象征权力。长度与冕服之圭相同(合周尺一尺二寸),上尖、下方,正面中间有脊,两侧各有一道凹槽,槽内突起一条抹角圆棱(即《会典》所称“双植纹”)。玉圭下部套以黄绮,并有玉圭袋用来装纳玉圭,袋身饰金龙纹,底部有半圆形盖。

此外还有大带、玉佩、小绶、大绶、袜、舄 都和冕服所用相同(皮弁服不用革带)。大带为素(白色)表、朱(红色)里,分束腰和垂带两部分,束腰部分以纽襻扣纽系,缀假结与假耳,腰、结、耳用红色缘边(綼),垂带用绿色缘边。大带结上另系有素色丝带(即纽约)。玉佩两组,由金钩、珩(héng)、瑀(yǔ)、琚(jū)、玉花、玉滴、璜、冲牙及玉珠串组成,瑑云龙纹并描金。玉佩下副以小绶一对,颜色、纹样与大绶相同。大绶用黄、白、赤、玄、缥、绿六彩织成,纁色织物衬里,绶上垂有六条小绶(织带),用色与大绶六彩同,分三组编结并悬挂龙纹玉环三枚。袜、舄皆赤色。

皮弁服在明代是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朝服。皇帝在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现代翻译就是外交场合)、外官朝觐、策士传胪时穿皮弁服(嘉靖时定祭太岁、山川等神亦穿皮弁服)。《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以百官侍朝皆穿公服,而皇帝独穿便服,“非所以示表仪”,于是命礼部仿效古制,作皮弁、绛袍、玄圭以临群臣。《大明会典》所录洪武时期的皮弁服制度为:“皮弁,用乌纱冒之,前后各十二缝,每缝中缀五采玉十二以为饰;玉簪导;红组缨;其服绛纱衣,蔽膝随衣色;白玉佩;革带;玉钩<角枼>(dié);绯白大带;白袜、黑舄。”永乐三年又对皇帝皮弁服作了更详细的规定,并一直沿用至明末。

此外,大明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番邦朝贡仅次于唐朝的朝代。在一些番邦之国如朝鲜,琉球这些国家明皇帝册封的君主为国王时作为赏赐都会将此衣赐给番邦国王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